魏 鎮 王子奇
河南洛陽偃師區中州大渠出土的漢代陶井。
陜西西安西北郊出土的新莽錢范。 以上圖片均為魏鎮提供
2000年前某個霜色未褪的黎明,一只汲水的陶罐偶然墜入幽州城外的井底。后來,井壁上交錯的繩痕慢慢沒于泥土,罐底沉淀的幾粒粟米,也在黑暗中一起沉寂了20個世紀。直到考古人的手鏟輕輕拂去它們身上的淤泥,它們訴說起那些存埋深處的往事。
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北京地區以路縣故城遺址等為代表的漢代考古發現越來越豐富。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出土部分文物移交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收藏為契機,由北京市文物局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日出幽燕——漢代北京地區社會生活展”正式對外展出。
漢代的幽燕大地阡陌縱橫,桑麻翳野。百姓日出時迎著晨光驅牛下地;日落時伴著余暉滿載而歸。五谷滿盈的陶倉、栩栩如生的陶畜、精巧構思的陶井都穿越時光向我們訴說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沾染了泥土芬芳的器物,將漢代農人“百室盈止,婦子寧止”的樸素愿景,永遠凝固在了黃土之中。透過每一件器物,我們都能窺見人們對“安居”與“樂業”的永恒追求。
日中時分,冶鐵的爐火發出噼里啪啦的響動,織機的紡線帶動紡輪飛轉。兩漢時期,隨著農業迅猛發展,手工業也迎來了突飛猛進。從考古發現看,漢代手工業的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生產部門更加完備,內部分工也日趨細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麻衣物、上林三官遺址發現的五銖錢范、漢代居址常伴的陶窯遺存,均表明漢代手工業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
幽燕百姓的生活,常始于銅盆凈面、木梳理髻的瑣細。女子以黛石描眉,男子以巾幘束發,尋常人家的一絲不茍中,藏著對儀容的樸素追求。漢代墓葬宴飲圖像生動展示了時人向往的生活。庖廚之內,鐵釜蒸黍、陶甑煮粟的聲響交織,蔥姜椒桂的辛香彌漫,炙肉與羹湯的滋味,在貴族宴席與閭里灶房間殊途同歸。宴飲不僅是果腹之需,更是人情往來的紐帶:豪族高堂中,酒酣耳熱時的彈琴投壺;鄉鄰草舍里,粗陶碗盞間的笑語喧闐,皆讓食物裹上了人情的溫度。從一襲深衣的經緯交織,到一甕濁酒的醇厚綿長,漢代人借助銅鑒、灶火與杯盞,編織出瑣碎卻又生動的歲月。
時間如沙漏,緩而不停歇。文化似涓流,柔而不綿絕。展覽以考古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日常文物所承載的社會生活信息為紐帶,以“一日”為時間線索,通過器物功能與場景還原,在“晨光熹微”“日中而勞”“暮色四合”“星夜長眠”“古跡新生”5個單元中,呈現了漢代北京地區從農耕勞作到市井生活,從宴飲娛樂到墓葬生死的社會圖景。那些曾被漢代農夫摩挲的鐵器,曾沾染婦人胭脂的鏡鑒,曾盛滿濁酒的耳杯,在考古學的顯微鏡下,正從冰冷的物質遺存,復蘇為滾燙的生命印記。
這場展覽是在“校地協同”“館院合作”模式下獨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館展覽。大量展陳文物來源為通州校區建設工地。展覽由考古文博系師生自己策劃,在提升同學們專業技能和學術研究興趣的同時,也為全校師生和社會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展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1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