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幾乎從小就存在國人的腦海中,從初次到第七次,一共經歷了幾十個春秋,對外展示了當時明朝的強大國力。
但與此同時,對于七下西洋的原因,各界一直眾說紛紜,直到在印度洋撈出的一個明朝石碑上,我們才得知了真相。
1、印度洋上的百年石碑
自明朝永樂年間之后,我國民間一直就流傳著對鄭和下西洋目的的傳言,但由于年代逐漸久遠,后世誰也說不準具體原因,直到在清末民初時,印度洋上打撈出一個石碑,揭開了這件事的真實面目。
1911年,一支常年行走在海上的探險隊正在進行日常的打撈工作,在他們打撈上來的海洋物品中,除了能吃的海洋生物就是一些古代器物。
而在某一天的正常作業(yè)中,打撈過程卻變得異常困難,吸引了幾乎所有的船員前去幫忙,一邊打撈,一邊略帶興奮的說道:“這次的家伙這么沉,肯定價值不低。”
然而,在船員們歷盡千辛萬苦將這個“大家伙”打撈上來的時候,所有人都驚呆了,沒有什么罕見的物件兒,只有一塊巨大而又沉重的石碑,而且,上面的文字有的他們還看不懂。
看見這么一個物件兒,不少人都泄了氣:“白費這么大的功夫,原來是一塊破石頭。”這個時候,有人卻眼尖的看出了這石碑上的端倪,設法將這個石碑留了下來。
之后,經過當地的官員以及相關專家的辨認,他們確定這個大石碑是從中國那邊傳來的,因為上面有著三種文字,其中一種很像漢字。
后來,相關人員進行了簡單的研究,直到我國專家到印度洋的斯里蘭卡那里訪問,才搞清了這塊石碑的真實出處,塵封了幾百年的真相終于水落石出。
石碑上的漢字說明了從中國來,后經辨認正是鄭和下西洋留下的東西,那么,這塊石碑究竟記錄了什么?是否能解答我們這么多年的疑問呢?
2、七下西洋所為何?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初登大寶沒多久,一支航海隊伍就在他的授意下組成并踏上了航海之路,當一路船隊浩浩蕩蕩的駛出港口的時候,不少人都對這次航行的目的表示疑惑。
在各界的說法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大致分為三種,找建文帝、海外貿易和宣揚國威。這還是大方向的說法,其他方面的說法更是數不勝數。
當然,如果讓前人選擇的話,或許找建文帝的說法似乎更加可信,畢竟當時的明成祖朱棣可是通過非和平手段從自己的大侄子手中將皇位“拿”過來的,他心里一直留著一根刺。
但是這種說法顯然經不起推敲。鄭和下西洋一共有七次,除了最后一次是在宣德年間,其余六次都是在永樂年間,而在每次回來之后,皇帝并沒有極為慌張的召見鄭和,這可不像是找人的樣子。
更何況,為了找一個已經失勢的廢帝,值得永樂花費萬貫財產興師動眾嗎?建文帝也沒有那個資本能跑到印度洋這么遠的地方吧。
這一猜測顯然有些不符合邏輯,那么對于海外貿易的說法呢?在歷史記載中,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著幾大船寶物和金銀珠寶出行,并且登記造冊。
但在回來之后,相關的冊子和名目中并沒有見到什么異域的珍寶出現(xiàn),記錄的反而都是鄭和船隊拜訪各國時候的盛況。
貿易講究一來一往,只有輸出沒有輸入或是少輸入顯然不符合其真實的目的。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鄭和此舉是宣揚大明國威,所以并不在乎對方國家的回禮多少,結合史實,倒是可信,只不過似乎還是缺少點什么。
3、石碑上的真實目的
在沒有發(fā)現(xiàn)印度洋上的這塊石碑之前,大致的目的猜測就包括這幾種,其中有合理的經過史實證明的,也有民間傳說的,無論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對這件歷史事件的好奇。
而在發(fā)現(xiàn)這塊石碑之后,其真實的目的逐漸露出水面。在專家得知這座石碑的存在之后,立刻就對石碑上的文字和內容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定的結論。
首先,從發(fā)現(xiàn)石碑的地點來看,這座石碑是立在錫蘭——也就是斯里蘭卡曾經的名字的一座佛寺門口,靠海且修建方式簡單,甚至十分像供奉的感覺。
由此可見,幾百年前的鄭和在立下這座石碑的時候其實是將它視為一種標記,就好像我們到一處景點就要拍照留念一樣,所以并沒有進行復雜的修建儀式。
再說到石碑的內容,石碑上共有三種文字,一種是漢字,另外兩種經過鑒定是泰米爾文和波斯文,可見鄭和當時和當地人民和平共處的程度。
而在破解了文字內容之后,其真實目的就更讓人震驚了。在石碑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鄭和的留名,之后就是記錄留給佛祖的諸多器物,從金銀財寶到供奉香爐一應俱全。
看到這些內容,學者們不禁大為震驚,難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向斯里蘭卡這里的佛祖供奉或者是布施金銀嗎?
經過史實印證,似乎是的。不僅如此,在其他兩種文字被破解之后,其內容也是對當地宗教主神的一種歌頌之詞,可見其對佛祖的誠心。
而且,在相關的《明史》以及《西洋番國志》中,對于出行的記載也提到了“祭佛供器”四個字,可見鄭和七下西洋,其根本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揚國威,而只是一種供奉記錄,又或者說是一種祈愿。
祈愿什么呢?祈愿國家安泰、風調雨順、國富兵強。說白了就是一種對國家的美好祝愿以及請求佛祖保佑出行順利,除此以外再無任何功利之心。
這樣的真相屬實令人震驚,但與此同時卻更加讓我們欽佩當時的鄭和和統(tǒng)治者的大國胸懷,更讓我們對當時的中國國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參考資料:
[1]弓正.鄭和下西洋系列之三:鄭和下西洋的始與終(上)[J].現(xiàn)代班組,2023,(03):39.
[2]弓正.鄭和下西洋系列之三:鄭和下西洋的始與終(上)[J].現(xiàn)代班組,2023,(03):39.
《明史》、《西洋番國志》
鄭和下西洋——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