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
轉載請注明來源
把握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的深刻內涵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凌勝利
2025年6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上的主旨發言中強調“積極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既肯定世界多極化的客觀趨勢,也對世界多極化提出具體要求,涉及主權平等、權利平等、相互尊重、漸進有序和公平正義等內涵。
主權平等是現代國際秩序的基石,內涵在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個別或少數大國壟斷國際事務。權利平等建立在主權平等基礎之上,強調在政治上,各國有權利自由選擇并發展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制度;在領土上,各國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不得侵犯;在法律上,各國不會因其特定的國情而受到不公正對待,同時也應尊重其他國家之人格權。相互尊重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內容之一,意味著要尊重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漸進有序是對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節奏的把握,即對現行國際秩序的改革完善并非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公平正義為構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提供了價值導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推進公平正義的重大實踐,為全球發展創造共同機遇,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2期,詳見)
作者簡介
凌勝利,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涉及亞太安全、中美關系、中國外交等。已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20余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外交》等全文轉載,著有專著、編著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省部級及以上課題10余項。
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宏觀經濟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倪建軍
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提供制度保障,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當前,個別國家熱衷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以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為借口,動輒搞脫鉤、斷鏈、制裁,憑借軍事、經濟、技術實力,強制推行符合本國利益的價值觀與規則體系。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協商合作,做多邊機制的建設者、多邊理念的倡導者、多邊合作的推動者。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分歧,堅持為推動熱點問題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
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彌合發展失衡,助力發展中國家成為推進世界多極化的持久動力。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演進中,地位不平等、機會不均等突出矛盾長期積累,已經構成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每個國家都有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及其決策的權利,享受經濟全球化發展紅利;打破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困境,推動世界多極化健康強勁發展。(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2期,詳見)
作者簡介
倪建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宏觀經濟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經濟安全、國際經濟治理、多邊和區域經濟合作、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等。合作出版《中國與世界經濟和諧發展》《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金磚國家發展報告》《“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等著作,并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和刊物發表百余篇文章。
凝聚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全球南方力量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王明國
全球南方的群體性崛起是當前全球治理的新特征,也是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內生動力。從全球治理視角來看,全球南方作為應對國際經濟不平等和全球政治失衡的新興治理力量,正共同面對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呼喚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對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全面提升全球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正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獨立自主的政治底色、發展振興的歷史使命和公道正義的共同主張,推動全球南方發展為一股超越地緣政治的關鍵力量。面對多重沖擊挑戰,全球南方需要堅持命運與共,鞏固戰略互信;發展與共,深化戰略對接;擔當與共,展現自身力量;休戚與共,貢獻南方智慧。
中國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和中堅力量,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彰顯大國責任和擔當。中國高度重視全球南方合作,堅持主權平等、相互尊重、開放多元、互利共贏原則,開創性提出“三大全球倡議”,積極踐行全球南方開放包容合作倡議,有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2期,詳見)
作者簡介
王明國,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制度、全球治理、全球南方、“一帶一路”機制化等。出版《國際規則與全球互聯網治理》《全球治理引論》《全球治理機制與東亞一體化進程》《因果關系與國際制度有效性研究》等著作。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當代亞太》《國外社會科學》《國際政治研究》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國際調解院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法治公共產品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教授、國際法治研究院副院長 漆彤
現有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如國際法院、國際海洋法法庭,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近年來均暴露出諸多弊端,不能滿足有效化解國際爭端、維護正常國際秩序的現實需要。這些司法或準司法方式的爭端解決機制,大多由西方國家主導建立,體現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接近正義”理念。隨著時代發展,國際爭端日趨敏感、復雜,往往不能用簡單的“是非對錯”加以精確判斷。
相比司法和仲裁,調解在許多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調解不單純以合同、條約或法律為依據確定法律權利義務和責任,更會考慮當事方的文化背景、商業習慣和時間成本等法外利益。當事方更容易相互理解,在調解前后保持友好關系,其非對抗性有利于追求長遠利益。由于調解是自愿的,調解的結果也是可預測和接受的,不易出現對于司法和仲裁而言“老大難”的執行問題。調解還有成本較低、程序快捷、當事方掌控等一系列優勢。
作為全球首個專門通過調解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國際調解院著眼于以調解定分止爭,其成立不僅有力回應了各國求和平、促穩定、謀發展的共同關切,也填補了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在調解領域的制度空白,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法治公共產品。(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2期,詳見)
作者簡介
漆彤,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副院長,武漢大學海外投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武大國際法評論》副主編。主要研究國際投資法、國際貿易法、國際經貿爭端解決法等,編著有《國際投資仲裁指引》《中國海外投資法律指南》《“一帶一路”國際經貿法律問題研究》等書,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等國內外重大課題多項。
人民論壇銳評 | “店大欺客”必受罰
近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自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這直擊當下競爭亂象,為規范市場交易關系、遏制大型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等行為,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持,將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近年來,有的行業龍頭、大平臺企業憑借資金、渠道、品牌等優勢,強迫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條件和賬期條款,甚至長期拖欠工程款、供貨款與服務款,嚴重扭曲契約邏輯,侵蝕中小企業現金流,破壞市場基本公正。這一“店大欺客”現象,加劇了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和不確定性。
面對“店大欺客”這一妨礙市場公平的亂象,我國持續釋放制度整治的明確信號,構建系統性、協同性的法治框架。通過構建覆蓋交易前、中、后的信用懲戒與公平交易保障機制,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治理體系不斷完善,讓制度長出“牙齒”,讓中小企業挺直腰桿。
真正的強者,以遵守規則為榮,而非以凌弱為能。大型企業在追求發展與利潤的同時,更應擔起維護市場秩序的責任,以開放、守信、共贏的姿態對待中小企業,推動形成公平合作的商業生態。中小企業亟須增強規則意識和契約能力,守護自身合法權益。唯有讓法治成為不可逾越的交易邊界,讓公平正義成為市場運行的底色,才能讓每一份合同回歸本義,讓每一筆交易建立在規則之上,不再出現“店大欺客”的現象。(作者:李智偉,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
本期編輯 | 翟羽佳 王思楠
音頻剪輯 | 吳文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