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電梯爬山20分鐘登頂,在水深不足1米處躺平漂流,勻速下滑的擺拍式蹦極……這就是最近走紅的“窩囊旅游三件套”——“窩囊爬山”“窩囊漂流”“窩囊蹦極”。在刺激、征服與“窩囊”之間,年輕人選擇了“重在嘗試,舒服就行”。
“窩囊”曾是一個貶義詞,而如今“窩囊文學”走紅,“窩囊廢”賽道演員爆火,年輕人喜歡的“窩囊風”要義究竟何在?答案可能就是一種“又慫又爽”之感。特別是在快節奏生活下,它提供給年輕人一個釋放的契機,也在宣示一種情緒價值:哪怕是最刺激的旅行也可以是自主掌握的、舒適的,旅行應該回歸最原始的放松身心。
天門山景區觀光扶梯圖源:海報新聞
這樣看來,這種“窩囊”反而有種“離經叛道”、標新立異的新潮感,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反向旅游”呢?
我們曾經討論過縣城游火了、鶴崗鐵嶺等非著名旅游小城出圈、村咖日銷8000杯等等現象,現在,“反向旅游”的形式又更加豐富了,這都在提示著人們的旅行需求已不同于以往。長江后浪推前浪,到底是什么變了?也許是人的觀念,也許是年輕人的精神追求。
這一代年輕人成長于網絡時代,是追逐網絡潮流的主要人群,他們熱愛第一時間分享、追隨新鮮事物,也更加注重自我、獨立和個性。窩囊旅游“又慫又爽”自帶話題性,有一種“自嘲式”的快樂,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恰恰是一種“發朋友圈丟人、但自己爽翻”的社交貨幣,不僅解壓,而且能獲得極強的社交認同感、極自我的個性標簽。
“窩囊版”漂流(視頻截圖)
不少博主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窩囊版”漂流的視頻,被網友評價“有電視上古代棄嬰的感覺了”“看起來更像是放生”,令人忍俊不禁。社交網絡時代的反差感、種草式傳播提供了“窩囊旅游”走紅的土壤,也讓這種曾經被壓抑的需求被看見。
試想,誰小時候跟著大人們徒步爬山不曾叫苦不迭?誰又不曾一邊羨慕蹦極、漂流的刺激感,一邊擔心風險而從未嘗試?如今,都有了解決辦法。我們可從中窺見年輕人對生活追求的改變,高情緒價值、體驗門檻降維不僅正成為他們旅行的意義,更貫穿于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也提醒旅游市場注重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來滿足年輕人更加豐富的需要,破解行業同質化困局,細化旅行消費分層。
減速版蹦極。圖源:九派新聞 受訪者提供
這種效果是顯著的,比如,浙江一景區推出減速版蹦極,項目改造后,嘗試蹦極的游客數量翻了五六倍,節假日期間日均體驗人數超200人次。在推出“無痛爬山”的天嶼山景區,扶梯票另外收費每人30元,登上山頂只需10分鐘,2023年暑假3000個人上山,2800個人都會買扶梯票,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做身體、時間的主人,不必非得挑戰極限,“窩囊旅游”的含金量還在上升。年輕人的消費趨勢永遠在變,更新換代起來也快了,特別是最近朝著“放松”“悅己”“反差”的轉向,值得旅游市場甚至整個消費市場關注。
圖片來源:極目新聞、海報新聞、上觀新聞、九派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