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某書上有個帖子挺火,叫《高考賭氣沒去考,以為爸媽會妥協讓我出國》。
貼主三觀炸裂的行為讓我Bing大開眼界。
情況是這樣的,這帖主今年高三,成績一直都不咋地,高考的話只能擦邊本科線,可又不甘心在鍋內上普本,一門心思想出國留學。
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
這都是因為小時候她爸媽經常帶她出國旅游“見世面”,導致她對鍋外一直很向往,尤其是法國。
可惜,爸媽不同意!
“曾經見過那么精彩的世界,在藤校里散步看日落”,她不甘心啊!
她覺得,家里并不是供不起她,爸媽明明有兩套房子,其中一套也一直說要留給她的。
所以她就一直軟磨硬泡,想說服爸媽賣掉那套房子讓她去留學。
但她爸媽每次都強硬拒絕!
一想到自己的兩個好朋友已經去了澳洲,她整個高三都完全沒心思學習了,混了整整一年,一路就這樣拖到了高考。
終于到了高考前幾天,她費盡心思跑路到隔壁城市的酒店躲著。
原以為不去高考,就能逼著父母妥協讓她出國了。
誰想到父母不為所動,不但大罵她一頓,還罵得很難聽,讓她要么復讀要么滾去打工。
至此,這孩子徹底破防,在酒店大哭。。。
看完以后我都笑了。
孩砸,“擦邊本科線”和“藤校看日落”,這兩個詞是怎么出現在一起的?你真不是在講笑話?
你還委屈上了,#原生家庭#標簽也打上了。
“原生家庭”是這么用的么?
這年頭也是醉了,啥玩意都能甩鍋到原生家庭頭上。你原生家庭最大的毛病就是慣出你這么個不知好歹的東西。
我要是你爹媽,估計已經吐血氣絕了。
自己精心富養出來的娃用拒絕參加高考來逼自己就范,估計這爹媽此時此刻腦子里就只剩四個大字:
號--練--廢--了!!
不過呢,這帖子下面有兩種觀點倒是值得討論。
第一種就是,既然父母也有這筆錢,也年年帶孩子出國旅游,說明并不排斥出國且有一定經濟能力。
那為什么就不能讓孩子上個海外本科呢?
第二個觀點更神奇,就是,普通家庭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見世面?
有些人說:你看,見世面見壞了吧?
現在孩子心野了,父母又托舉不了,那孩子豈不更痛苦。
這兩個觀點都比較有意思,咱們可以一個一個來說哈。
先說要不要讓娃出國的問題,其實現在網上的普遍觀念有兩種:
一種是對留學的極端妖魔化。
比如網上那種《出國留學是我人生中最錯誤的決定》文章,發一篇爆一篇,這類觀念認為留學又貴又沒用,回國海龜變海帶,純純就是浪費錢。
第二種是對留學的過分迷信。
那就是不看娃資質如何就忽悠你砸鍋賣鐵送娃出去,最后往往成果小于預期,全家搞得雞犬難安。
不管是哪種,都屬于沒有站在個體獨特情況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到底要不要送娃出國,這玩意因人而異!要看娃資質,看每家的家庭經濟情況,更重要的是要看時代背景。
現在形勢下,我Bing建議是普通家庭孩子出國千萬要慎重,尤其是“西方邪惡郭嘉”。
因為現在是“ai掃蕩各種就業+國際陣營對立”的雙不利時代,留下來很難,卷鋪蓋回來又社會上各種給排擠,考功上岸都不行,連鍋企都信不過你,私企又請不起你,真的就是花那么多錢買一個心碎。
時代變得很快,簡直迅雷不及掩耳盜鈴。
一定要跟上消息面,千萬不要用幾年前的規律來面對形勢一天一個樣的現在! 切記切記!
說完了時代,再說娃的個人資質。
大概在我在六七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從Bing媽口中得知我將來要留學的計劃。
但即便是這樣,Bing媽也給我列了4大原則,讓我一定要顯示出自己有足夠本事才能支持我留學:
一就是英語要足夠好,留學前就能無障礙學術溝通;
二是要能交各國朋友,能融入新環境;
三是成績要能讓人放心,不用擔心拿不到學位;
四是只給一年的錢,后面的錢得靠自己。
如果這四點達不到的話,孩砸你就甭去了!
幸哉,爹娘誠不我欺也!
這四個條件,讓我整個小學中學大學每一個行動都帶著滿滿的目標感!
出國時聯系學校,是我自己全世界打電話找教授,自己填資料自己去領館。中介費沒花過一分。
最后,我出去只花了家里第一年給的7千歐,到了德國后第二年打工(理工類找工作自帶優勢)就開始刷刷賺錢了。
相比之下,我Bing姐又是另一種例子,她成績沒我好(學弱一枚),但太適合留學了。
當時她靠牛逼的英語考下托福,拿到了米國offer,家里一分存款沒有,但咱們都覺得她這樣兩手空空地去也完全沒問題。
為嘛呢,因為她有著超強的社會適應力!
神級別的社交能力,謀生技能,強大的心理調節能力等——人還沒去呢米國就一群朋友說要資助她,甚至提供房子!
后來911米國拒簽她又轉道留法,結果真的是整整兩年住朋友家管吃管住。。。
這種人就是扔到世界哪個角落都能活下去的牛逼人種。
所以你看她出國需要和爸媽要錢甚至逼爸媽賣房嗎?完全不需要啊。
除了放心的學習能力、自驅力和過關的社交能力,娃的決心也很重要。
記得之前還給你們分享過另一個故事:
一個出身五線城市的小姑娘居然在全家都反對的情況下,疫情期間,一個人到西班牙讀博了。
這小姑娘是獨生女,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高考的時候就以全市前幾的成績考到人大。
畢業以后,一開始就是聽了父母的去考公。
結果優秀啊,輕輕松松上岸某二線城市公霧猿。
但小姑娘不想在雞冠里埋沒自己的一生,所以工作兩年攢夠了錢之后決定去香港讀研。
當時她領導特看好她,就提出同意她去,還可以為她承擔所有費用(變成公派),唯一條件畢業以后回原單位!
結果小姑娘拒了,果斷辭職,用自己的積蓄半工半讀去了香港。
研究生畢業后,又一次面臨找工作的情況。
不巧的是,她爸剛好甲狀腺癌需要手術,還要長期服藥,她媽又有慢性病身體不好。
所以她爸媽強制要求她報名家鄉本地公霧猿。
小姑娘為了安慰病重的爸爸使用懷柔政策,先去參加了筆試。
果然學霸就是學霸,分數很高。
可到了面試,她堅決不出面!
這時大家才知道,原來她已經被西班牙某大學錄取讀博了!
木已成舟,做父母也不能非法拘禁對吧。只好放她走了。
你看,像這種牛娃,也用“不參加考試”來要挾父母。父母不支持對人家有屁用嗎?
人家成績優異且經濟獨立,有目標有決心有毅力能吃苦。
真正有能力有主意的學霸娃,父母是困不住的,而且以她的決心和能力,一定能想辦法留下來。(不過這種娃太罕見了,不建議輕易模仿)
對這種孩子,父母就好好和娃培養感情吧,將來等娃出息了才有更足的底氣去保障父母的晚年。
綜上,要不要讓孩子出去它不只是父母的想法,更多看是孩子自己有沒有以上這些本事。
原帖里的小姑娘成績一般、家境也普通,這些就算了,最主要她出國目標也很虛幻。(居然是為了在藤校散步看日落?)
啥也沒想明白就敢用不高考威脅爸媽,爸媽不給錢只知道在酒店哭。這不是來搞笑的嗎?
說完第一個問題,再來看第二個,要不要帶孩子見世面?
原貼中很多人說小姑娘被慣壞了都是因為爸媽帶她“見了太多世面,心野了”。
那其實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才是見世面?
人類這種生物有一個癖好:在生活方式(life style)上使勁模仿上一個階層。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很危險的情況:
都愛學有錢人消費,卻不學有錢人賺錢!
而其中父母又很容易犯一個錯,那就是錯誤地理解見世面——言傳身教地教娃“消費”,也叫“消費型”見世面。
帶娃住了什么高級酒店,玩了哪個五星度假景區,吃了什么米其林餐廳——這些東西不是說不好。
問題是,如果一個東西它只要花錢就可以得到,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見世面,它只是在拓展娃的消費力。
偏偏中產養娃很容易犯這個毛病——掙錢的本事不教,花錢的本事讓娃學得花里胡哨。
因為社會中產大多是通過個人的努力、煎熬、自律,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打拼的江山。
所以他們老想竭盡所能托舉把最好的資源都拿給娃,把讓娃不要再吃自己吃過的苦,甚至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也在所不惜。
咱們還有句話叫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時間一長,娃就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
“我家不差錢、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沒出息爹媽也不會不管我,我怕誰?”
這種認知,只會助長娃隨心所欲的性格,也把娃和自己都推向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危險未來。
那什么是真正的見世面?
它絕對不是出過幾次國給娃花了多少錢報了多少昂貴興趣班。
而是帶他們看到成人世界的真實原貌,教會他們成功的經驗,拓展他們思維的邊界。
再具體點,比如帶娃去看看蔬菜基地,看人家怎么種菜摘菜;去電子廠看看流水線怎么組裝東西;去海邊不要只顧著打卡拍照,還可以看看漁民怎么捕魚賣魚。
實在不行,也可以帶娃跟父母一起上幾天班,觀察你是怎么工作的。
另外還有辨別動物蹤跡、觀察寒來暑往,揣摩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百態,知道世界運轉的規律,教娃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和對規律的尋找來找到事物真相。
當然,旅行也是其中一種不錯的方式,但旅行不只是帶娃看包裝出來的被你修飾過有濾鏡的精美行程,而是讓他們更多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
杜威說教育的本質是生活,這話沒錯。
生活不是浮華虛榮的幻境,不是不接地氣的想象,不是異想天開隨心所欲。
是腳踏實地適應社會殘酷生存法則,是獨立思考有自我主宰命運的掌控力。
所以說,要不要讓孩子見世面?肯定要啊!
但具體怎么見世面,見什么世面,就完全取決于家長的段位和水平咯。
綜上,看看原貼中被慣壞的孩子,咱們做父母的也應該多想想:
你平時帶娃見的“世面”,到底是給娃開天眼,還是給自己挖坑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