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徐語楊
因出生在黎明,父親給他起名“多苓”,是英文dawn(黎明)的音譯,蘊含著晨光與植物的雙重意象,似乎是對何多苓藝術美學總體風格的預言。而且,這種與自然的深刻聯結,在他21歲那年大涼山的冬天也有所顯現——年輕的何多苓躺在經冬不凋的草地上仰望蒼穹,后來他如此追憶:“我的生命已經不知不覺地織進了那片草地?!?/p>
何多苓(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圖片)
在何多苓畫室采訪的兩個多小時里,我們“大道”人文名家融媒報道小組的記者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神奇的治愈力——在這里,時間的腳步似乎變慢了很多。欣賞畫室里一幅幅帶著詩意和想象力的畫作,心靈仿佛在吸氧。而面前的這位藝術家,整個人散發出一種高能量——心態沉穩、內核強大、積極向上。
畫畫之外,何多苓癡愛音樂、詩歌,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面對外面的潮起潮落,他的心始終淡定。他喜歡跟年輕人來往,渴望新知,對未來充滿樂觀,相信明天會更好。對于人工智能、潮玩,興致勃勃去了解。對于當下年輕畫家容易遭受的壓力和困惑,他報以深切的理解。對于如何安頓自己的肉身與理想之間的平衡關系,他也給出自己真誠的建議——腳踏實地生活,同時不忘仰望星空。
這種心靈“被充電”、被賦能的感受,在采訪劉家琨時,記者也曾同樣體驗到。77歲的何多苓與69歲的劉家琨,他們的創作能量不僅源于天賦與機遇,更來自永遠“向光而行”的心態。這種心態猶如泉水一樣,滋潤他們的藝術創作,也潤澤他們散發出超越年齡的生命力。
這或許就是卓越藝術家用一生踐行的智慧:保持好奇,保持天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