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江華中國畫《春山水秀》阮江華中國畫《春山秀色》阮江華中國畫《春綠》阮江華中國畫《湖光海色》阮江華中國畫《春風又綠海之南》阮江華中國畫《紅色印記》阮江華中國畫《島西冬韻》阮江華中國畫《家在青山綠水中》阮江華中國畫《南山秀水萬木春》阮江華中國畫《萬泉河曙光》阮江華中國畫《島西秋韻》阮江華中國畫《春風吹綠南海灣》阮江華中國畫《椰風水韻》阮江華中國畫《南山春物秀》阮江華中國畫《春江晨照》
“反者道之動”,老子在《道德經》中闡明,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與循環往復。老子認為事物向著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在相反對立的狀態下形成,“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力量;老子還指出道體是恒動的,事物總是再始更新地發展著。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藝術大師均是不謀而合地秉承著上述觀念的探索者,他們與其經典之作,成為了藝術發展的動力和支撐點。
藝術的發展與演進,來源于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根據其所處時代背景、自身經歷、觀念認知、技藝磨礪等不同情況下,進行某種持續不斷的探索,最終才使其所從事的藝術門類和專業在形式、內容、材料等不同方面有所變革,藝術也就隨之演變更迭,藝術家阮江華正是其中優秀的踐行者。阮江華早年畢業于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繪畫專業,系統地學習了繪畫的造型基本規律和技巧,掌握了繪畫專業的藝術理論知識儲備,并對各畫種都有所涉獵,為其在未來的藝術道路與發展上提供了有效基石。在畢業后較長一段時間里,他專攻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所描繪的多幅海南少數民族題材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參加了全國工筆畫大展等國內重要展覽,在中國畫壇初露鋒芒。由于海南特殊的地域特色,獨特的自然景觀一直牽動著阮江華對山水意境與生俱來的敏感,他長期被大自然物像內在的韻律所觸動,進而開始了對山水畫的創作。受海南老一代著名山水畫家曾祥熙和以探索海南地域特色山水畫的代表性畫家鄧子芳等一批先行者的影響,他將創作主題轉向地域山水畫的研究與拓展。阮江華的山水畫一方面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及藝術精神,另一方面以海南本土的視角去感悟南國自然山水間的帶有清純浪漫的生命秩序和郁勃競發的規律,向內追溯優秀的傳統精華,向外拓展具有當代審美情趣的形式語言,保持著鮮活而獨立的面貌,折射出其“化作通變”的情思與智慧。
縱觀阮江華的山水畫作品,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進行品味與賞析,從中可以看出其畫外之象于中國畫的意境之美的體現:
一、繼承傳統,內外兼修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是我國著名山水畫家李可染在藝術創作中的座右銘,很多人著墨于“打出來”的后半句情景,而往往忽視前半句“打進去”的前提條件。阮江華則深明其中的含義,他首先從理論層面研究中國山水畫史,探尋其發展的脈絡、規律性及不同時代與不同審美取向的差異性,然后在實踐技法層面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價值取向,取法從荊浩至關山月等歷代山水畫大師,從中吸取各家的筆墨精華及“抱樸含真”的藝術品格。例如我們在阮江華的《疊翠春山》《春山水秀》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作為典型的海南畫家,如何在方寸之間表現巍巍青山的氣勢?既要展現宏大山水的典型特征,又要另辟蹊徑,畫出南方畫家獨有的靈秀氣質,這從中即可見其對宋畫的精研與吸收,也可體會到其文人士氣的內斂。
在對宋元經典繼承的基礎上,阮江華著重于嶺南畫派的研習,并有著較為深入的心得。黎雄才氣魄宏大的水墨處理、墨韻的形成;關山月對顏色和水墨的辯證運用,都是筆墨實驗需要借鑒的藝術元素。特別是在自然山水和生活繪畫素材截取上,如牧童歌于牛背、漁樵吟于舟橋、清泉瀉于山崖、屋舍棲于林蔭的桃源仙境都具有獨特之處。這些前輩大師的精深造詣為阮江華的山水畫創作提供了豐厚的滋養,特別是其中的創新精神,不重復古人的基調,讓其作品獨具特色,在峰巒疊嶂水墨氤氳中點綴瓊島生活,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詩意韻致,通過雅俗共賞的抒情手法去體現東方藝術精神。
二、西學為用,中學為體
阮江華早年在素描、色彩等方面接受了較長時間的訓練和磨礪,形成了相對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而對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習也為其構建了藝術學養的基礎,這讓他有別于大多數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家,在繼承嶺南畫派諸位前輩大師的創新精神時顯得駕輕就熟,從最初步入山水畫創作領域時就不帶有天然的枷鎖,而敢于突破和創新。阮江華曾受邀赴國外舉辦畫展及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有機會與東西方不同地域、風格流派的藝術家進行廣泛的藝術交流。他對歐洲文藝復興至19世紀的老大師們及其作品如數家珍,其中更是對莫奈、畢沙羅、西斯萊、修拉等印象派大師尤為推崇;在關注歐洲藝術的同時,他也對古埃及藝術、阿拉伯藝術、非洲藝術、日本藝術等多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歷史及藝術樣式進行過深入的考察研究,真正做到了廣采博納。也正因如此,在《春山秀色》《疊翠南山》《紫氣東來》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阮江華對燕文貴等北宋畫家的學習借鑒,在構圖上以連綿不絕的群峰為基線展開,形成頗為雄壯巍峨的氣勢;在畫面具體刻畫上則采用雙勾植被,后用重彩染色的方式進行鋪陳,其中不去琢磨具體的各種復雜皴法,而是以熱帶植物充盈其間,中間穿插河流小溪、瀑布、黎民茅屋,再點綴一些人物、舟船與飛鳥等;特別是在墨色的運用上別具一格,在青綠色的遠山背景下,以現代的色彩觀念和表現方式大膽地將木棉、椰樹等帶有本色的海南特有熱帶植被描繪出來,形成了具有強烈個人特質的山水畫。
阮江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畫筆墨與章法的同時,借鑒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基礎上,經過系統地研究印象派畫家的創作方法和色彩理論,結合海南的自然地域特色,突出強調色彩的地域特征,在山水畫創作中大膽地運用印象派色彩的表現方式,通過固有色、光源色、對比色、補色等多種色彩關系表現技巧,去強化以單一水墨為主的山水畫畫面,形成了一種具有內在美感的視覺效果和頗具震撼力的視覺沖擊力。這種中西結合的思緒和藝術處理方法,正是對蘇軾“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一種別樣詮釋,從中既能看到阮江華對東西方藝術的融會貫通,同時也能體會到他是如何通過“寫景”達到“造景”,從“必合乎自然”到“必鄰于理想”的傳統美學意境。
三、博采眾長,風貌獨特
阮江華長期在海南省美術家協會從事組織管理工作,因此有較多機會廣泛地與國內同行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上的切磋與交流。我們可以看到,從黃土高原、西北大漠、青藏高原,到西遞宏村,從塞北至江南,無論是學界論壇,抑或是筆會采風,都留有阮江華的身影。他一方面向同行的專家學者觀摩借鑒,從理論到實踐總結經驗。另一方面,他在師法古人的同時,也崇尚師法造化;他頻繁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搜集素材,提倡現場寫生,筆耕不輟,通過大量的寫生實踐,與大自然對話,從中提煉自然之美,正如石濤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經過與同行業界的專家學者們交流,深入社會生活中對自然事物的寫生感悟,才能做到“筆墨當隨時代”。
阮江華的《秋景物新》《家在青山綠水中》《滿山春色》《南湖春早》《碧海連天遠》等作品也正是在上述背景中應運而生,長期的技藝磨礪和藝術思緒辨析,繼承青綠及宋元之后特別是明、清時期山水畫清新、秀雅、潤澤的特色,從外在形態看屬于小寫意山水,重色彩的鋪陳但又與傳統青綠山水不同。其墨色的運用不多,多采取勾勒著色為主,以海南的自然地域特色入手,從蓊郁蒼翠的熱帶雨林植被中提煉元素,強調把握千姿百態的形狀、生長規律,以形傳神。色彩上又接續印象派傳統,以西方現代色彩學理論為方法論,強調色彩的地域性特征,并用印象派的表現手法融入傳統山水畫的創作之中,在單純的墨色之里融入了強烈的西式色彩關系,有意銳化了視覺張力,而相對弱化了傳統山水畫中程式化的皴擦暈染和筆墨技巧,形成了以一種意氣為主、率性而為的意象與符號,其既不是傳統程式的翻版,也不似自然山水的物理物像,而是蘊含著生命情感、人對自然的詩化感受,構建出一種秀雅清淡、蓬勃靈動、熱烈圓融的詩境與情韻,形成了具有個人獨特面貌的山水畫作品。
四、氤氳意境,情景交融
“氤氳”是傳統中國畫理論中的固有概念,由石濤在其《畫語錄》中推陳出新。它指明任何作品首先必須內含陰陽交錯之飽和或張力。這種飽和、這種張力,是通過筆墨的鋪陳組合與布局的經營獲得的。通過布局與經營,藝術家可以從中進行虛實的探討,根據對虛實不同的理解,重構自身的精神世界,正像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提出的“三境論”,從物境、情境、最后提升到意境階段,以“得其真”,最終呈現出具有鮮明特征的畫作。在阮江華的《南山新雨后》《南山秀水萬木春》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在傳統中國文化方面有較深厚的修養以及對于海南獨特的熱帶自然景觀的鐘愛:首先,阮江華對于“氤氳”顯然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作品中將其用“虛”的形式加以替代,由此在畫中,虛以最可見和最全面的方式得以體現。在宋代和元代的古代大師作品中,可以看到虛是沒有畫跡的空間,甚至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畫面。這里的虛不是一種毫無生氣的存在,而是一種內涵豐富不可具象的存在,其內部流動著將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有機地聯結起來的氣息。在構成兩極的山與水之間,仍然流動著由云(空白)再現的虛。這些云(空白)有節奏、有規律的分布在畫面中的虛位之上,如前景、中景與遠景之間的留空處,再比如畫中拱橋、溪流所及之處,均是虛處。云(空白)是表面看來相互對立的兩極之間的中間狀態,若在山水間沒有云(空白)的介入,二者將處于一種僵化的對立關系,因而這云(空白)在畫中形成了沖虛。正如丁皋所言:“...故筆有實中之虛,虛中有實。虛者從有至無,渲染是也;實者著跡見痕,實染是也。虛乃陽之表,實即陰之里也。”阮江華在作品中創造出這樣一種印象:椰樹、山石和小橋可以進入虛,融化為波濤和云海,并且相應地,水經由虛,可以化作椰樹、山石和小橋。通過這種亦虛亦實,虛實相互轉化的布局,既體現出了海南自然環境的生機勃勃,也展現出他對自然風物和瓊島生活的眷戀,山水生活之間充滿詩情畫意。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的名句,自古以來在人們的眼中,山和水構成了自然的兩極,它們承載著豐富的含義。而這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自然主義的象征手法,這種認識和體會的目標在于實現一種交融,通過這種交融,人們便以內在化外部世界來轉化自己的視角。外部世界不再僅僅出現在人們的對面;它由內在而被關照,并成為人自身的表達,正因為如此,當阮江華在描繪瓊島三三兩兩的山巒、椰樹和山石時,也非常重視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一背景下,表現當代海南的山水圖卷,便是畫當代海南人的肖像,這肖像不見得有具體的肢體、動作,但卻隱含著這片熱土獨有的火熱情懷以及無限之夢想。因此,在《幽谷春色》《春綠》等作品中,除了絢麗奪目的色彩、挺拔的五指山和多樣的熱帶植被外,更有穿梭于山間幽谷中的飄渺云氣,讓我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氤氳意境。那高聳至突破云端的五指山,那深邃而被沖虛之氣連接的山間細流、梯田、房舍,以及由萬泉河孕育而生豐沛繁茂的熱帶植被,構成了新時代海南人在建設自由貿易港背景下的精神肖像。
五、結語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未來的海南必將成為中國對外進行金融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融匯發展的重要橋梁。海南的美術作品也必然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不再局限于偏安一隅的海島文化,將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連接的藝術語匯。在自貿港建設的宏大背景下,阮江華的山水畫作品顯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以山海為其質地、瓊島為其魂魄的現代山水圖卷,在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基礎之上,繼承傳統,博采眾長,隨時代前行,在氤氳意境的審美追求和博大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畫面重在水墨與光色結合,將海南獨特的人文地貌納入其中;既有豐茂的自然植被,也有黎苗生活故事,在筆墨勾勒與色彩交相輝映間,蘊藏著對海南這片熱土的關切以及詩意的描繪,構成了畫象之外,具有別樣的中國畫的意境之美。
文/李澎霖,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海南省美術家協會理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副秘書長)
注:本文發表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核心期刊《國畫家》2025年第2期
畫家簡介
阮江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一級美術師,海南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專業學位研究生行業導師,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青島科技大學美術學院等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被評為“第二屆海南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并獲獎。先后于海南、山東、河南、甘肅、寧夏等地舉辦個人畫展9次,2020年春節在意大利羅馬舉辦“水墨芳華”藝術個展,2025春節在新加坡舉辦“水墨華韻”山水畫展。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南方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中國大家風范》《當代國畫名家作品賞析》《南島情韻》等近20多本個人專集專刊。作品被國內外多家藝術收藏機構(美術館)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