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戰新
你說怪不怪?
滿大街的機器人公司,咋就非得死磕“人形”?各大機構的投資人,眼睛就盯著兩條腿、倆胳膊、一個腦袋瓜兒的,好像不做成人樣就不叫創新似的。
真正更加實用的機器狗和機械臂,在他們眼里,都差點意思。
截至目前,2025年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融資總額已超過140億元人民幣,超越去年全年總量(約110億元)。
據大摩統計,全球搞人形機器人的上市公司,100家里頭56家是中國的。
現在的行情有多奇葩?但凡你組個隊,牌子掛上“人形機器人”,就能忽悠九位數的資金。山東礦機的烏龍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因為被貼上“人形機器人”的標簽,股價狂飆,連著漲停七天。
可是,砸了這么多錢,人形機器人產業還不成熟。最牛的機器人公司,一年也就產幾千臺,離大規模用起來還遠著呢。
反觀工業機器人、機器狗那邊,人家悶聲發大財,年營收幾百億的公司都冒頭了。
這就奇怪了,明知人形機器人之路難如登天,為啥資本還要往前撲?
這里頭至少藏著三層心思。
第一層叫"看臉定律"。人這種動物天生就愛以貌取人。
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曾說過:"我們想要機器人像人,骨子里是渴望交流。"
想象一下,家里要來個幫手,功能、智商都一樣,一個冷冰冰的鐵疙瘩,一個看著像人、能對你笑的“伙伴”,你選誰?特別是等你老了,床邊陪護的,你是愿意要個笑容溫暖、皮膚觸感柔和的“電子管家”,還是臺閃著寒光、嘎吱作響的機器?
人形機器人提供的情緒價值,是冰冷金屬給不了的。
更絕的是第二層"數據玄機"。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點破了天機:現在AI機器人全靠數據喂養,而世上什么生物的運動數據最豐富?不就是人類自己嘛。
我們走路摔跤的錄像,拿杯子發抖的視頻,這些海量素材簡直就是訓練人形機器人的現成教材。這就好比教鸚鵡學舌,當然得找話最多的人當老師,而人體就是現成的活教材。
但最狠的還是第三層"終極野心"。人形機器人,壓根兒就不是“工具”,它真正的使命,是要把人類從各種勞動里解放出來。
想想看,為啥臺階都20厘米高?桌子為啥普遍80厘米?門寬不能低于50厘米?菜刀為啥不長成一米多?
答案簡單又深刻——因為這一切,都是圍著“人”的尺寸設計的。
只有機器人也長成人的樣子,它才能無縫對接“人本位”的物理世界,才能用好現成的工具、設備、設施,才能真正實現“人能干的活它能干,人干不了的活,它也能干”的目標。
等到人形機器人全面成熟的那一天,掃地機、收割機、洗碗機等工具統統可以歇菜。一個“人形通用體”,就能包打天下,這才是解放人類的終極形態。
至于人都解放了干啥?活著圖個啥?存在的意義在哪兒?
這問題,科學撓頭,經濟學也懵圈,只能甩給哲學家們慢慢琢磨了。
不過,這種“閑得發慌”的日子,歷史上還真有過。古希臘那些奴隸主老爺,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奴隸們包攬了所有臟活累活,他們呢?閑得只剩下思考。結果咋樣?哲學、數學、幾何、文學、藝術全面發展,成果璀璨得晃眼。
有時候,“無事可做”恰恰是偉大思想的孵化器。
如果我們真被機器人“包養”,說不定人類思想文明會進入新的爆發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