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唐大業,盡說大實話!
3分鐘訂單破20萬,1小時達28.9萬臺、18小時鎖單24萬臺!
小米的第二款車YU7,刷新了行業紀錄,繼SU7后又一次交出一份令業界目瞪口呆的成績單。
而就在7月6日,小米YU7首批車主迎來正式交付。雷軍也再度復刻SU7首批車主交付時的經典一幕。
01
再度為車主開車門,“雷式服務”再現江湖!
7月6日,是小米YU7正式開啟全國交付的日子。雷軍在北京小米科技園親手給首批YU7車主交付新車。
雷軍當天下午也在微博表示:“今天下午,小米YU7正式交付首批車主。希望這臺車,陪伴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你和你們,解鎖更多美好體驗。感謝大家的支持與信任!”
通過雷軍分享的照片可以看到,雷軍彎腰將一束鮮花送到了一位女車主孩子的手上。在另一張照片中,雷軍身處C位與小米車主以及小米員工共同合影,充分展現了雷軍親民的一面。
而從小米汽車微博以及網友和媒體的分享中能看到,如同小米SU7交付時一樣,”彎腰握手、合影、開車門”一氣呵成,“雷式服務”再現江湖。
要知道,最近全國多地迎來高溫天氣,北京周末的溫度也高達35度。
雷軍是身價幾千億的知名企業家,是中國互聯網科技圈的頂級大佬,能讓雷軍頂著個大太陽親自開車門交車,不僅宣傳效果炸裂,更是把情緒價值拉滿了。
而且能享受到這種服務的車主并不多。畢竟這次交車覆蓋全國58個城市,也只有北京的車主能有這待遇。況且能輪到首批交付,多少也得看點運氣。
相關數據顯示,小米YU7車主群體整體較為年輕,平均年齡約33歲,女性用戶占比達30%。這個比例在整個汽車行業都算是較高的比例。
而在這次小米YU7交車儀式上,也印證了這一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現場來提車的車主中,有很多女性車主的身影,她們要么帶著孩子,要么和男友、老公一同前來。
不管是SU7還是YU7,女性車主比例高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一現象是產品定位、營銷策略與消費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小米的兩款車,產品設計精準契合了女性審美偏好
YU7主推的“珍珠白”、“流金粉”、“影青色”等低飽和度配色,區別于傳統黑灰色系,更具時尚與活力元素的同時,符合女性對精致感的追求。
而YU7標配的寵物模式、極具儀式感的迎賓燈等設計,在細節上更為人性化,也十分貼合女性對生活場景的細膩需求;
自動泊車、語音交互等功能降低了駕駛技術門檻,而女性用戶群體對于智能化體驗接受度較高,這也是一大吸引力。
其次是雷軍和小米的營銷策略,強化了情感與身份的認同
雷軍親自開車門、送花、叮囑“小心碰頭”等動作,將交車轉化為“被寵溺”的情感體驗,儀式感直擊女性用戶情緒價值需求。
而雷軍在日常營銷中,“親民+霸總”的形象又營造出一種踏實感,既體現了用戶至上的企業理念,又強化了品牌溫度,女性更易被此類細節打動。
在女性車主爭相合影留念的熱情氛圍下,雷軍的小米汽車算是在逆風局中打贏了一場漂亮仗。
然而對于小米汽車來說,未來還面臨著諸多隱憂和挑戰。
產能問題仍是小米汽車最大的瓶頸
目前小米SU7和YU7的交付周期都非常長,SU7標準版需要47-50周,而YU7的中國本土消費者提車周期可能延長至2027年一季度。
對情緒化消費的年輕人來說,這種等待時間可能會導致熱情消減,用戶流失。
安全問題所帶來的質疑依然是小米汽車的致命傷
盡管事故最終調查報告未出,但3月發生的致命事故卻導致小米汽車在智能駕駛、電池安全和車門解鎖機制等方面受到諸多質疑。
營銷中加強用戶安全教育和引導,安全技術尋求更大突破,仍是小米未來的重中之重。
不管怎么說,這次小米在產品定位和營銷上又封神了,至少這兩件事,就值得很多車企學一學了。
02
為車主開車門,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車企CEO在交車儀式上為車主親自開車門,既展現了企業家和品牌用戶至上的親民一面,又能制造爆點話題且省下一筆不菲的營銷費用。
然而,縱觀整個汽車行業,CEO親自參與交車儀式并未車主開車門的舉動并不多見。
早在2018年,蔚來汽車李斌就曾親自參與部分ES8車主交付儀式,包括開車門、講解等互動行為。但之后由于各型車交付量巨大,便轉為了用戶見面會的形式。
2019年,理想ONE首批交付時,李想曾為部分車主舉辦小型交付儀式,并協助車主上車。但理想的交車活動更側重產品功能演示,之后又轉為產品專家主導,李想也不再常態化參與。
更注重科技體驗演示的小鵬汽車,其CEO何小鵬也曾多次參與交付儀式,但更多的是偏重技術溝通的演講。
而像特斯拉以及大眾、豐田等傳統車企,CEO親自參與交付儀式的事件就更少了。
是這些車企CEO架子大,不想做、不愿意做嗎?當然不是!
為車主開車門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這需要車企CEO有極強的個人IP屬性、品牌親和力以及特殊的營銷背景。
其背后又涉及品牌文化、個人IP塑造、用戶運營策略等多維度的差異,而非簡單的學不會和不想學。
首先,需要個人IP與品牌強綁定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雷軍這個頂流網紅,也是苦心經營了多年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作為小米創始人,自打這個品牌誕生,雷軍便通過個人IP與品牌強綁定的策略,積累了龐大的個人粉絲群體。
這種親民形象與小米“和用戶交朋友”的品牌理念高度契合,開車門的行為是他人設的自然延伸。
其次,車企CEO的定位不符
多數傳統車企CEO是職業經理人或技術出身,公眾形象更偏向嚴肅管理者,缺乏與用戶直接互動的基因。
試想一下,如果大眾或豐田的CEO若突然模仿此類行為,反倒會讓用戶覺得奇怪,被質疑是作秀,而非真誠地想和用戶打成一片。
雖然新勢力車企的CEO們相比傳統車企,更懂互聯網和個人IP,卻也要考慮自身形象和營銷背景的特殊性。
就像去年總是被雷軍批評不懂營銷的哪吒前CEO張勇,他也嘗試過親自為車主開車門,卻收效甚微。
因為當時的哪吒賣不好,根本問題在于定位上出了問題,僅靠張勇的個人IP營銷,是治標不治本。
然后是用戶運營邏輯的本質不同
雷軍的親民和小米的用戶“參與感”文化,是小米從手機時代起就通過社群運營所積累起來的。
用戶深度參與產品迭代討論,雷軍為車主開門,本質是小米這種文化的進一步延伸,通過個人IP的親和力和極致服務強化用戶歸屬感。
而傳統車企依賴經銷商體系,CEO與車主之間存在多層隔離,服務標準化重于個人化互動。
新勢力中,李斌、何小鵬雖然也很注重用戶,但更多是通過線上溝通而非線下。在用戶邏輯上,各大車企有著本質的不同。
最后是事件營銷的不可復制性
從宣布造車,到SU7和YU7的大定,小米創造了歷史。再加上雷軍自帶流量光環以及車主曬視頻等病毒式的營銷傳播,一系列事件成了極具新聞價值的爆點。
而其他車企很難獲得這樣的“高光時刻”,如果常規交付中盲目模仿,很可能變成東施效顰的尷尬局面。
雷軍的成功在于將個人影響力、品牌調性、產品周期三者精準結合,其他車企假若只學到皮毛,而忽視了背后體系化的能力,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