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英寸薄膜鈮酸鋰光子芯片晶圓,這東西下線了。美國的芯片許可令一直是個事,主要就是針對芯片制造環節。現在一個新賽道的東西出來了——光子芯片。
最近,一條薄膜鈮酸鋰光子芯片晶圓試生產線在無錫正式下線,這塊看似不起眼的晶圓,標志著中國在光電子集成領域邁過了最核心的一道坎。
電子芯片時代里,信息靠電子傳輸,制程越小發熱越嚴重,成本越高良率越低。5納米以下的制程早已逼近物理極限,這正是美國能夠精準卡脖子的理由——設備、軟件、材料每一樣都能成為制約中國的“工具包”。但光子芯片不是電子,它跑的是光。信號傳輸接近光速,發熱幾乎可以忽略,能耗極低,帶寬大到難以想象,不僅為下一代通信、AI運算、量子計算鋪路,也意味著信息硬件技術的根本性換代。
這次中國押注的是鈮酸鋰材料。相比硅基光子和InP器件,鈮酸鋰在調制帶寬、電光轉換效率、信號完整性上有著更強的性能優勢。但鈮酸鋰晶圓的工藝難度極高,一直被視為“產業化的天花板”。過去能做出樣品的國家不少,但能把它做成6英寸級晶圓并投入量產的,目前只有中國。
這是一次長期技術戰略的結果。從“02專項”到“十四五”重大科技任務,再到芯片基金和科創板的融資機制,把材料、設計、設備、制造一條線打通。不是追逐熱點,而是扎根底層。光子芯片能不能商用不是第一優先,能不能自己掌握核心工藝才是底線。
美國當然也在做光子芯片,但大多停留在原型階段,要么是軍用實驗室要么是高端科研項目,難以拉通成產業鏈。中國這次不是做得“更先進”,而是做得“能生產”。光子芯片作為新一代計算架構的基礎,一旦能大規模制造,就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規則更替。美國再想用舊有框架去定義誰能掌握核心科技、誰只能做代工,這一整套邏輯就會開始失效。
技術封鎖的本質是防止后發國家找到超車路徑,但光子芯片恰好不是在追趕中突圍,而是繞開原賽道重新開局。110GHz的調制帶寬,插入損耗壓到3.5dB以下,意味著中國在與美國HyperLight、PsiQuantum等頭部企業的對比中,已經可以站在技術等高線上。這不是“達到”美國標準的問題,而是具備了選擇自己路徑、形成自主標準的可能。
這條6英寸晶圓不是孤立的,它鏈接的是中國在稀土提煉、激光技術、芯片封裝、AI芯片架構設計、光通信系統等多個領域的積累。當一個生態逐漸閉環,美國的許可清單就會變成紙老虎。甚至于,一旦未來美方的AI企業、大模型公司也要用到光子架構,中國反而會變成某些關鍵部件的唯一來源。屆時,“制裁”與“依賴”就會陷入悖論。
過去說,稀土是中國的底牌,現在看來,那只是資源層的對沖。真正的技術底牌,不再是守,而是打。電子芯片是一場追逐戰,光子芯片則可能是開新局。
當中國的底層材料和核心工藝都有了握在手里的方案,貿易戰里的技術牌,也就失去了單向優勢。美國還在強調控制,局面已經在悄悄轉換。光子跑在芯片里,而中美的下一場科技競速,也已經開始上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