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奚偉,通訊員:戴燕
當暑假遇上垃圾分類“新風尚”,一場充滿趣味與知識的環保課堂,在江夏區青少年暑假愛心托管班活力開啟。7月7日上午,由江夏區城管執法局精心策劃的垃圾分類主題課程在紙坊街道寧安青少年空間正式開課,通過沉浸式學習與互動體驗,帶領孩子們解鎖垃圾分類新技能,為暑期生活注入綠色活力。
課堂上,城管工作人員化身親切和藹的“環保老師”,摒棄了傳統的枯燥說教,用充滿趣味的方式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情景故事中,用萌趣的卡通玩偶角色演繹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旅程,讓孩子們了解了垃圾從產生到處理的全過程,將原本枯燥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有趣,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聽得全神貫注,現場互動頻繁。
活動現場,變廢為寶手工實踐區成為孩子們創意迸發的“小天地”。在制作花瓶DIY環節,城管工作人員為孩子們展示了塑料吸管、紐扣、亮片、珠子等常見廢料,向孩子們講解資源回收利用的意義,指導大家動手制作創意花瓶,孩子們手持奶油膠,化身“環保小藝術家”,有的將彩色吸管剪成小段,錯落粘貼成花瓣形狀,再用珠子點綴花蕊;還有的將亮片與紐扣交替排列,在瓶身拼出愛心、花朵等圖案,讓普通塑料瓶瞬間華麗轉身,變成了獨一無二、精致美觀的花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個兼具實用與藝術感的花瓶應運而生。“原來垃圾也能變成寶貝!我要把這個花瓶送給媽媽!”一名小朋友興奮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冰棍棒制作垃圾分類亭棚模型區域,城管工作人員以實物講解垃圾分類亭的功能,孩子們則分工合作,將廢舊紙盒貼上垃圾分類標識,用膠水將各類垃圾圖片拼接在冰棍棒上,并用卡紙制作分類垃圾桶,同時細心貼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標識。經過近一小時的努力,一座迷你版垃圾分類亭棚模型呈現在大家眼前。通過親手制作,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垃圾分類設施的認識,更在團隊協作中收獲了滿滿的樂趣與成就感。
而垃圾分類大拼圖環節,無疑將活動氛圍推向了高潮。工作人員將印有“垃圾變資源,分類護家園”標語及四色垃圾桶等圖案的拼圖碎片打亂,孩子們需在規定時間內將碎片正確拼入對應的區域。每一塊拼圖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環保知識的大門,孩子們一邊快速拼合碎片,一邊互相提醒分類要點,在緊張有趣的競賽中鞏固了垃圾分類知識,更在歡呼聲中體會到了環保行動的成就感。
當暑期的蟬鳴與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交織,江夏區暑假愛心托管班搖身一變,成為垃圾分類知識的趣味課堂。孩子們在游戲互動、手工創作中輕松掌握環保知識,原本晦澀的分類規則化作生動實踐,為這個暑假賦予了特別的環保意義。
江夏區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充滿趣味的垃圾分類課堂,是我們為孩子們量身打造的綠色啟蒙課。我們期待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在孩子們心中播撒垃圾分類的種子,真正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會的美好愿景,讓環保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
據悉,江夏區30個“暑假學堂”愛心托管班即將陸續開展精彩的垃圾分類知識課堂,將通過情景模擬、趣味競賽、手工改造等創新形式,讓孩子們沉浸式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并鼓勵孩子們化身“小小宣傳員”,將所學知識傳遞給家人與鄰里。未來,江夏區還將持續深化“教育+環保”模式,以“小手拉大手”的輻射效應,讓垃圾分類從課堂走向生活,讓綠色理念真正融入千家萬戶,共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