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環境記協)應對氣候變化專委會在武漢首次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傳播影響力案例,旨在展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實踐成果與創新經驗,激勵更多媒體和社會各界聚焦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自應對氣候變化傳播案例征集活動啟動以來,各理事、會員單位積極響應,踴躍參與,現將案例整理刊發,今日刊發長江日報《從一棟樓到一個產業集群,武昌“雙碳產業聯盟”共闖低碳新風口》。
從一棟樓到一個產業集群
武昌“雙碳產業聯盟”共闖低碳新風口
早春二月,武昌沙湖之畔。
72家雙碳領域龍頭企業和研究機構匯聚在一棟樓,以“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生態,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產業聯盟,合力共闖萬億級低碳城市建設市場。
這棟樓就是坐落于武昌區中北路上的碳匯大廈。
碳匯大廈。
24日晚8時,與榮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內燈火通明,公司執行董事長薛世海正和團隊討論荊門市東寶區電子產業園低碳改造項目的細節。
“我們不僅負責園區5棟辦公樓的空調節能改造,還作為項目牽頭方,協調參與照明、智控等環節的企業共同攻克難題。”薛世海說,這些訂單,正是“房東”武漢雙碳產業發展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碳公司)為“租客”們爭取回來的。
去年7月,承接的武昌公共機構低碳減排節能改造項目,由樓內入駐的智控系統平臺、空調節能改造、光伏儲能等環節的多家涉碳企業協同推進,高效完成。
湖北綠冷高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盧昀印象深刻:“上下樓的企業在各環節接單,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溝通時間成本大幅降低,樓內就能交流、交接項目進度。”
這次嘗試,讓雙碳公司總經理馬激光看到了“1+1>2”的效果。
“節能減排的趨勢造就了萬億級的低碳城市建設市場。面對如此廣闊的空間,單個涉碳企業因為擅長領域的不同,難以單兵突破。因為城市和企業需要的往往是‘一攬子整體解決方案’。”雙碳公司總經理馬激光說,依托樓內的雙碳上下游企業,成立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產業聯盟,形成了一支涵蓋金融、技術、應用等雙碳產業鏈上下游、多領域的團隊。
環沙湖雙碳經濟帶。
去年10月,荊門市東寶區相關部門調研碳匯大廈時,對低碳城市建設很感興趣。雙碳公司帶著聯盟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主動上門對接。11月,雙方達成戰略合作,首期將東寶區電子產業園作為低碳示范項目進行改造。
項目回來后,雙碳公司結合聯盟企業擅長的領域,為項目的細分環節找到最適配的企業。“隨著項目的開展,還會涉及AI算法、光伏、儲能、充電、智慧照明等環節,更多的聯盟企業會參與其中,一起完成項目。”馬激光說。
“雙碳”企業聚集,合力共闖市場,在行業內逐步形成聲勢。
目前,通過這種模式推進的項目有60多個。隨著項目的增多,不少行業龍頭企業主動加入。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對產業鏈的充分研判和合作,準備成為該雙碳產業聯盟的一員,正考慮搬遷至武昌,導入更多產業進來。
據介紹,在碳匯大廈的引擎下,武昌吸引了300余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落戶,布局雙碳產業成效明顯,圍繞沙湖,襄陽大廈、天風大廈等樓宇的雙碳產業已開始聚集,環沙湖雙碳經濟帶正加速成型。
“過去我們是被動招商,讓入駐大廈的‘雙碳’企業在物理層聚集。去年起,我們開始以商招商,通過聯盟平臺,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涉碳龍頭企業落戶。”馬激光說,“我們不僅是‘房東’,還要與‘租戶’們深度合作,幫助‘租戶’資源互通,一起把‘蛋糕’做大。讓‘租戶’在武昌發展得更好!”
來源 | 長江日報 記者:楊蔚 通訊員:吳迪 參與采寫:欒嘉雯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