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載滄桑巨變,歷史回響猶在耳畔。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劃破長夜,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就此拉開。這一天,永遠銘刻著民族的血淚與抗爭,永遠鐫刻著中華兒女的不屈與堅韌。
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雅安,這座浸潤著紅色基因的城市,涌現出一批批英勇無畏的抗戰英雄。他們中有沖鋒陷陣的戰士,有支援前線的民眾,有堅守后方的志士。他們的事跡,不僅是雅安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精神的生動體現。
今天,我們懷著崇敬之心推出“雅安抗戰英雄”系列報道,通過尋訪英雄后人,深入挖掘珍貴史料,還原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讓我們共同銘記:那些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雅安兒女,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在蘆山的青山綠水間,每當雨后初晴,天際常現一道絢爛彩虹。當地人深情訴說:那是樂以琴駕駛著他的2204號戰機,依然守護這片他深愛的故土。
這位年僅23歲便以身殉國的空軍英雄,用短暫而璀璨的生命,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書寫了壯烈的一頁。
?英名昭昭,長空永銘?。
他的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征程;他的精神,如不滅火炬,在歲月長河中永恒燃燒。今天,讓我們循著英雄的足跡,走進他的家風展和故居,聆聽蘆山這片英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傳承故事。
樂以琴
凝固時光
家風展里的英雄史詩?
步入蘆山縣新建的樂以琴生平事跡暨樂氏家風展,莊重神圣的氣息撲面而來。時間仿佛在此凝固: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無聲勾勒著樂以琴從青澀少年到鐵血戰士的成長軌跡;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默默訴說著他以身殉國的壯烈人生。
樂以琴,原名樂以忠,1914年生于四川蘆山書香門第。少年時,他便以“飛毛腿”和“球王”的贊譽展現出過人天賦。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鐵蹄踐踏河山,樂以琴義憤填膺,毅然投筆從戎,考入中央航空學校。在杭州筧橋航校,他師從中國空軍高志航,憑借非凡毅力與才華,迅速成長為一名頂尖飛行員。
“請看,這是樂以琴在航校的訓練照。”講解員宋越悅的聲音帶著微微的顫動,“他的眼神如此堅定。”觀眾的目光隨之停留在一幀幀珍貴影像上:運動場上意氣風發的少年、航校里揮汗苦練的學員、戰機旁神情決絕的青年英雄……每一幕都令人動容,仿佛能看見那個年輕的身影,為自由與和平在藍天鏖戰。
展覽的尾聲,一張泛黃的全家福引人駐足。
照片中,那個抱著雙膝、笑容燦爛地坐在家族最前方的年輕人,正是日后令日寇聞風喪膽的“空中趙子龍”。宋越悅娓娓道來:“這是1937年初,樂以琴回家過年時與家人的最后團聚。臨別前,他囑托親人照料好父母,好讓自己無后顧之憂地報效祖國。”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15日,日本海軍航空隊襲擊筧橋機場,樂以琴所在第4大隊起飛迎戰。這次空戰中,空軍第4大隊共擊落敵機6架,樂以琴駕駛2204號霍克戰斗機打下4架。樂以琴一戰成名,他的飛機編號為2204,從此也成為敵軍的噩夢。8月21日,他在上海西郊再斬落敵機2架,成為中國空軍史上首位“王牌飛行員”(國際標準:擊落5架以上敵機)。
樂以琴在抗日戰爭中總共擊落日軍戰機8架,有“空中趙子龍”“江南大地之鋼盔”等美譽。
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樂以琴駕駛戰機迎戰敵機。面對敵機的圍攻,他毫不畏懼,勇敢迎戰。最終,他以高超技藝誘使兩架企圖左右夾擊的日機相互碰撞,日機在空中爆炸,而樂以琴也壯烈犧牲,年僅23歲。
2014年9月,樂以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血脈守望
故居深處的記憶與彩虹?
與樂以琴生平事跡暨樂氏家風展毗鄰的,是樂家祖宅,當地人親切稱之為“樂以琴故居”。
故居內,一位老人常深情凝望著墻上的照片——那是他的六伯樂以琴。他便是樂以琴的侄子樂近剛,多年來義務擔任講解員,向來訪者講述六伯的英雄事跡。生于1952年的樂近剛,雖從未見過六伯真容,卻自幼在父輩口中,無數次聆聽那段蕩氣回腸的故事。
“小時候不懂事,總追著大人問:‘我們家的大英雄六伯伯去哪兒了?’”樂近剛回憶道。長輩們起初以“善意的謊言”寬慰他:“六伯在訓練,不能隨便回來。”小男孩天生就對英雄懷著崇拜之情,不斷追問。最終,親人告訴他:樂以琴已化作大地的鮮花、天際的彩虹,永遠注視著、守護著家族。
“那時不明白,為何大人說起六伯總會落淚。”老人仰望天井上方的天空,“直到有一天,雨后彩虹升起,我忽然懂了。”他的聲音輕柔,仿佛怕驚擾了什么,“那是六伯回來看我們了。”從此,每逢雨霽天晴,老人便搬出椅子坐在天井,靜候彩虹。他時常指向云層間的光芒,恍若目睹六伯的戰機在云端翱翔,眼中閃爍的淚光,承載著無盡的思念與崇敬。
“我們雖未謀面,但我深信你從未遠去!你已化作鮮花,扮靚江南大地;你已化作彩虹,裝點吳越蒼穹……”樂近剛翻開自己的詩集,眼含熱淚,深情誦讀專門為紀念樂以琴所作的詩篇:“回家吧,英雄。我們含淚期盼。回家吧,英雄!家就在你的面前。”
作為樂氏家風的傳承者,樂近剛每年在故居和家風展進行數十場宣講,有時還會到蘆山各學校去宣講。他以家族記憶為紐帶,傳遞“忠孝勤儉”的家訓內核,讓樂以琴的故事和精神穿越時空,震撼每一位聆聽者的心靈。
樂近剛(左一)介紹父親樂以斌和六伯樂以琴的過往
精神坐標
穿越時空的傳承與回響
樂以琴的犧牲,深深烙印在蘆山人民心中。正如蘆山縣博物館館長楊麗佼所言:“真正的家風不在族譜記載,而在世代行動。”樂氏家族自清代遷居蘆山縣,便將“忠孝勤儉”刻入血脈。先祖樂呂率眾開荒奠基家業,至第四代已成蘆山名門,始終恪守祖訓。樂家“以”字輩17人中,14人接受高等教育,7人獲博士學位,英才輩出。樂以琴的二姐樂以成,沖破時代藩籬,成為華西協和大學首位女醫學博士,歸國后與林巧稚并稱“北林南樂”,其敢為人先的精神亦是家族的榮光。
家風展館內,一張老照片訴說著另一段傳承:那是樂氏家族用樂以琴犧牲后國民政府發放的12000銀圓撫恤金,加上部分家產,于1937年后在蘆山興建的“伯英中學”(取自樂父樂和洲的字“伯英”)。這是當地當時的首所現代中學,以“忠勇報國”為校訓,并特設航空課程,緬懷這位空中英烈。
據蘆山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國鋒介紹,1950年,伯英中學與原蘆山中學(1942年創辦)合并,統稱“蘆山中學”。伯英中學深厚的愛國情懷與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刻塑造了蘆山中學的基因,推動其發展為綜合性示范高中。
2025年3月,樂以琴侄女樂近波等親屬從國外返鄉探親,專程訪問蘆山中學,并捐資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3.5萬元)設立“樂以琴獎教基金”,專項支持學校教學。這不僅是對教育事業的傾力支持,更是對英雄精神血脈的賡續,激勵著師生砥礪前行。
今日的蘆山中學,綠樹蔥蘢,花香馥郁。莘莘學子不僅汲取知識養分,更深刻領悟樂以琴的英勇事跡與“忠孝勤儉”的家訓精髓。他們立志以英雄為榜樣,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長空為碑,忠魂不滅。
在蘆山這片英雄熱土上,“樂以琴”已成為一種崇高的精神象征。他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蘆山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勇毅前行,在開創未來的征途上追逐夢想。
英魂永駐 薪火長明
當樂以琴駕駛2204號戰機義無反顧沖向敵陣時,那道劃破天際的尾焰,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星空中永恒的坐標。在“七七事變”88周年后的今天,我們回望這位23歲空軍英雄短暫而光輝的生命軌跡,看到的不僅是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戰壯歌,更是一部關于信仰與抉擇的英雄史詩——在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的十字路口,一代青年如何用熱血鑄就永恒。
樂氏家族“忠孝勤儉”的家訓,在樂以琴身上展現出驚人的精神力量。這位曾經馳騁綠茵場的運動健兒,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選擇將青春獻給祖國的藍天。這正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品質,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在蘆山樂以琴生平事跡暨樂氏家風展廳內,泛黃的家書與閃亮的航校徽章靜靜對話,無聲訴說著“修身齊家”與“報效國家”的深刻聯系。
73歲的樂近剛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這段家族記憶,搭建起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橋梁。通過年復一年的義務講解,他將英雄事跡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的精神財富。
樂氏家族的故事,堪稱中國近代“家國同構”的生動范本。從藍天上的殊死搏斗,到書齋里的科教興國,這個家族用生命詮釋了“忠孝勤儉”的深刻內涵。作為家族記憶的守護者,樂近剛讓史料中的英雄名字變成了照亮現實的精神燈塔。
樂以琴的壯舉不僅是一段英雄傳奇,更是民族精神的寶貴遺產。他用年輕的生命定義了忠誠、勇敢與擔當的真諦,其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遠指引著后人前進的方向。
在蘆山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樂以琴的事跡廣為傳頌。他的故居和事跡展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著無數瞻仰者前來緬懷。參觀者在這里不僅了解英雄的生平,更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愛國熱忱。
如今,“樂以琴”三個字已成為蘆山人民心中的精神圖騰。他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蘆山人砥礪前行。人們深知,唯有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方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來源:四川雅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