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有何影響,又釋放了什么信號呢?
日前,據伊朗國家媒體報道,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已正式批準一項中止與聯合國核監督機構合作的法律。
那么,伊朗此舉到底有何目的,又釋放了什么信號?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伊朗的行為只是中止,不是終止。換句話講,只是暫停合作,未來依然有恢復合作的可能性。
那么,伊朗為什么要這么干?
核心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給自己增加籌碼。
簡單講,在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轟炸之后,伊朗“擁核”這個籌碼的分量,實際上變得越來越低了。
此前,伊朗或許可以威脅警告美國,如果把他們逼急了,小心搓出核武器。
但現如今,局勢顯然發生了變化。由于這次對伊朗核設施的“成功”轟炸,使得空中打擊核設施可以成為美以一種“常態化”遏制伊朗擁核的有效手段。有了這個“殺手锏”,美國和以色列就會隨時威脅警告伊朗,如果敢在擁核問題上玩火,小心再次轟炸你。
由此不難看出,以“核”為籌碼進行威脅警告的天平似乎發生了反轉,此前處于主動地位的伊朗,現在反而處于了被動,而美國和以色列似乎掌握了主動局面。
如果這個時候,伊朗聽從特朗普的話,坐上了談判桌,手中顯然沒有什么過硬的籌碼跟美國進行討價還價。
用特朗普的話來說就是,伊朗手里目前根本沒有什么牌可打。
以前“擁核牌”伊朗是暗中打,的確有一定威力。
而現在美以有了“殺手锏”,伊朗只能明著打“擁核”這張牌。
但很顯然,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存約國,伊朗試圖“擁核”違反了該條約,這不僅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甚至還可能被美國抓住把柄,遭到再一次的轟炸。
而且,經過此次“以伊沖突”的試探,美國已經知道伊朗根本不敢進行全面戰爭,同時對伊朗的軍事實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此背景下,考慮到在未來談判中不至于太被動,一方面,伊朗肯定需要想辦法繼續將“擁核”這張牌用起來,至少在跟美國談判時,讓這個籌碼更重、更有效;
另一方面,他們又不能明顯違反相關國際法,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
權衡利弊之下,伊朗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將自己的“核活動”隱蔽起來,讓包括美國和以色列在內的外界,無法洞察到“核活動”的所有細節,算是“不是好手段”的一種“有用手段”。
雖然伊朗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國際社會肯定會表達不滿。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沒有證據表明伊朗正在進行“擁核”的相關活動,并且迄今為止,也沒有證據表明伊朗進行過“核試驗”。
更為關鍵的是,伊朗高層一直在強調:他們不尋求擁核。
實際上,伊朗用法律形式,在“擁核”問題上塑造出了一種模糊性。
因為伊朗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這意味著,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失去監管權,外界將無法準確掌握,伊朗在鈾濃縮的路上究竟會走多遠,又走了多遠。
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在伊朗培養了很多的間諜,他們也會有一些特殊手段獲悉一些伊朗的核活動。但畢竟獲取的信息有限,碎片化程度過大,難以還原出一個完整清晰的情報圖譜。
但問題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情報不準或者是不及時,萬一伊朗真的偷偷搓出了核彈呢?
毫無疑問,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這實際上不僅能讓伊朗在跟美國未來的談判中,增加“擁核”籌碼的分量,同時,也會讓美國和以色列投鼠忌器,在是否采取繼續轟炸核設施的決策上,更加慎重。
當然,伊朗這一招到底有沒有用,另外一個關鍵因素,還是要看特朗普吃不吃這一套。
不過,對于當前的伊朗來說,在沒有更好選擇的前提下,在他們跟美國坐上談判桌之前,能夠做出這個決定,作為一種反制美國的手段,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方案。
事實上,伊朗此舉,也意味著,伊朗核問題將變得更加復雜、危險和不確定了,這顯然對防止核擴散造成了更大的困難。
當然,我們透過表象看本質,伊朗核問題的根源本來就在于美國。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單方面退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是當前伊朗核問題面臨不可控的“元兇”。
特朗普第二任期更是錯上加錯,不僅縱容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侵略戰爭,并且還命令美軍親自下場,悍然空襲了伊朗地下核設施,或許特朗普自己是出了一口氣,秀了一下肌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