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 丁兆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鄭玥
五蓮縣許孟鎮段家廟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倉庫里,一箱箱印著“五蓮山”字樣的礦泉水被裝上貨車。中鐵十四局派駐于此的第一書記范家銘蹲在地上核對清單,指尖劃過“廣州”“滄州”等收貨地址時,嘴角不經意間上揚,他欣慰地喃喃自語道:“光代銷五蓮山礦泉水這一項,村集體就能增收12萬元了。”
不遠處,中鐵十四局援建的裝配式房屋,已變身為愛心理發屋和暖心洗衣坊。屋內,剪刀輕快地“咔嚓”作響,洗衣機嗡嗡轉動,村里的孤寡老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里寫滿幸福與滿足。
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背后,是日照省派第一書記用腳步丈量出的幫扶路。2024年初,20名省派第一書記和3名工作隊員帶著行囊走進五蓮的山山水水。他們中,有人像范家銘這樣盤活本地資源,有人挖潛部門資源“強招引”,成功推動省文旅投資集團與五蓮山省級旅游度假區簽約,2個投資2000萬元的旅游項目今年有望落地。有人圍繞“政產學研用”融合,邀請山東第二醫科大學、濰坊學院等52名省內重點高校專家教授赴蓮對接,開展校地合作活動,簽訂人才交流、產學研深度融合等合作協議,也有人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于里鎮片區黃桃、黃煙產業、文旅民宿、糧食生產集群爭取授信7000萬元,為鄉村產業引來 金融“活水”,還有人依托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的資源優勢發動大學生志愿者為中小學生進行“云家教”,讓百余名孩子從中受益。
“選派一人,全員上陣”的后盾支撐更讓幫扶底氣十足。自23名省派干部駐村以來,各省直派出單位把幫扶工作當作“一把手”工程,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到村調研32次,協調投入幫扶資金547.18萬元,在項目、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在特色產業培育方面,派出單位與任職村結成幫扶對子、聯村共建,聚焦延鏈、補鏈、強鏈,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大力發展派駐地特色農產品,創新培育“蓮山畫語”寫生基地、葛家崖頭丹參特色產業品牌,進一步提升任職村產業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鄉村振興,重在共富,勢在連片,要在抱團。20名省派第一書記,改變“一村一人”“單打獨斗”方式,集中選派到5個聯村片區連片幫包,堅持片區統一規劃、項目統一布局、資金統一使用,將第一書記幫扶資金、工作隊幫扶資金、“萬村共富”資金進行整合,集中投入中至現代設施農業、許孟高標準果蔬種植、戶部“畫家村”提升、五蓮山旅游度假區建設文旅提升、蓮西創業產業園等5大項目,帶動900余名群眾“家門口”就業,帶動村集體增收225.5萬元,有效加快了鄉村產業化進程。
在產業幫扶的同時,基礎設施的改善也讓村民們幸福感直線攀升。各省派干部聚焦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新修主干道路19640米,硬化活動廣場5940平方米,疏通、改建溝渠及下水道10200米,新建、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衛生院、學校、養老院等19處,受益群眾達到6000余人。山東文旅集團依托片區內優質生態資源,對丁家樓子村、胡林村等進行改造提升,建設公共停車場、白鶴書院、莫奈花園等基礎設施,讓村莊發展旅游經濟的底氣更足。中鐵十四局以建設董梁高速、濰宿高鐵為契機,協調80余萬元商砼為片區村莊打通斷頭路、瓶頸路,方便村民出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各省派干部在抓基層打基礎上“用勁用力”,圍繞幫助村“兩委”干部補短板、強弱項、提素質,指導任職村選優配強村干部5名,“走出去”考察學習131次,指導健全“三聯一積分”網格化管理、網格員隊伍建設、村規民約等村級管理制度31項,幫助解決修路、安燈、綠化等實際問題71個,任職村班子建設明顯加強。
23雙手,能做些什么?一年以來,23名省派干部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按照“組團幫片區、示范帶全域”的幫扶要求,深入五蓮鄉村,牽頭制定幫扶規劃5個,累計爭取上級扶持資金5560萬元、社會投資4075萬元,引領發展農文旅融合、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造血式”產業項目23個,在五蓮縣錦繡山川間譜寫著了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