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睡覺,無疑是人生大事,人類從來沒有停止探索“如何讓自己睡得更好”這件事。不過,現代人睡眠質量更差了也是常識。前段時間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了《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中提到:我國18歲以上的人群里,有48.5%存在睡眠困擾問題。
睡不好幾乎成為一個“常見”問題,而在睡眠過程中,枕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個“睡覺愛好者”,我最近幾年也是嘗試了十幾種不同枕頭,從傳統的乳膠枕和羽絨枕,再到軟管枕、TPE枕和多層結構記憶綿枕,確實都帶給了我不一樣的體驗。
圖源:雷科技
在小雷看來,乳膠枕的支撐力強,卻很難兼顧側睡和平睡的需求,羽絨枕平睡完美,但是側睡又壓手,多層結構記憶棉枕綜合體驗最佳,但是也仍然總感覺差了點什么。為了找到更適合的枕頭,618期間我在淘寶和京東搜了不少產品,然后發現一個新的品類——智能枕。看來在材料上卷到頭的家居用品廠商們,終于要開始挑戰新的領域了。智能枕會像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手機一樣全面普及嗎?以下是我的思考(注:本文不含任何形式的恰飯內容。)
智能枕到底“智能”在哪里?
當然,智能枕的概念前幾年就有了,只不過當時的智能枕主要是將心率檢測等模塊塞進枕頭里,并且提供“止鼾”功能。具體來說就是檢測到打鼾就開始震動枕頭,促使你翻身或改變頭部位置,如果你睡眠較淺,直接被震醒也是有可能的(醒了自然也就不打鼾了)。
不過,當我深入了解一下智能枕頭后,發現短短一年時間里,這個市場的變化速度比我預想的要快很多,功能也已經變得相當豐富。
我想先提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智能枕頭都會有哪些功能?”對于這個問題,可能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智能音樂助眠,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睡眠狀態記錄。從我搜索到的產品來看,這個猜測并沒有錯,通過在枕頭里植入心率檢測帶等傳感器,可以即時記錄用戶的睡眠狀態。
圖源:雷科技
此外,部分智能枕還會植入小型音響,用來播放助眠音樂如白噪音等,也可以作為鬧鐘使用,在早晨把你從睡夢中喚醒。有意思的是,打鼾干預功能也是鬧鐘功能的一部分,可以單獨設置鬧鐘的震動力度,“無聲”地將你從睡夢中喚醒,非常適合夫妻同床但其中一個人要早起的情況。
這類智能枕頭可以說是目前最普遍的形態,好幾個傳統家居品牌都在做,比如8H、米家(眾籌),此外也有一些新品牌入場,如SKG。因為設計簡單且功能成熟,所以也是目前競爭比較激烈的賽道。
不過,這類智能枕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可替代性太高了,除了“無聲喚醒”比較難找到替代品外,助眠音樂、睡眠監控等功能都可以輕松找到替代品,而且是智能IoT市場的“老前輩”——智能音響、智能手環/表。
所以這類智能枕只能打動部分用戶,比如不喜歡睡覺時戴手表/手環的朋友。而且也因為可替代性強的原因,這類枕頭也難以賣出高價,8H的智能枕就只要三百多。考慮到同類型的乳膠枕價格也要接近200元,溢價還不到100%,甚至還不夠買個小米手環的。
因此,不少智能家居品牌就將目光投向另一個群體——頸椎病患者。根據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統計數據,截止至2021年中國已經有4837.74萬的頸椎不適患者,按報告的數據增長趨勢計算,2026年的頸椎不適患者將接近5300萬,數量相當可觀。
不難發現,近年來不少家居品牌都將枕頭產品與頸椎承托等需求聯系在一起,并且價格往往比同樣材質的傳統枕頭貴50%以上,將頸椎調理的需求與智能枕結合自然就成為行業的新風向標。
根據雷科技的觀察,除了8H等品牌在布局這個賽道外,也有不少新興品牌直接入局,將此類智能枕作為品牌核心產品推廣。比如某智能家居品牌就推出了一款標價1699元的智能枕頭,號稱可以在睡前為你進行頸椎拉伸,并且支持8~12cm的自由高度調節。
圖源:淘寶
雖然這些功能看起來很玄乎,其實核心模塊就是一個自充氣囊,通過隱藏進氣口和靜音氣泵,搭配傳感器就可以實現對氣囊高度的精確操控,利用氣囊高度的變化就可以模擬抬升效果,對頸椎施加向上的升力來達到拉伸的效果。
在這個基礎上,部分品牌則更進一步,通過內置高精度傳感器來檢測用戶的睡姿,然后自動調節高度。簡單來說,就是在側睡時增加枕頭高度,減少對手臂和肩膀的壓迫,而在正睡時則降低枕頭高度,避免頭部過高導致頸椎不適。
圖源:淘寶
以前,類似的需求只能通過蝶形枕等異型枕頭來滿足,而且還要求睡姿變化不大,否則就可能在側睡時滑落到正睡區,一覺醒來半個手都麻了。正是瞄準這類用戶群體,這種可智能調節高度的枕頭其實有著不錯的銷量,雷科技在淘寶查詢到一款標價1699元(怎么也是1699)的自動高度調節智能枕,銷量已經超過5000個。
從簡單的睡眠監測到自適應智能枕,不難發現智能枕正在針對用戶的需求逐漸細化產品功能,與所有新生市場一樣,廠商都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找出更契合用戶需求的功能和設計。
智能枕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嗎?
就像每一個剛起步的市場一樣,智能枕市場也非常混亂,主要體現在產品價格和質量高低不一,用戶甄別產品困難,就拿我前面提到的兩款智能枕來說,兩款的售價都是1699元,但是功能上卻有著很大區別。
其中一款雖然支持app、按鈕等多種調整方式,但是均需要使用者手動調整,后者則是在前者基礎上支持睡姿檢測+自動調節,而且可調節的高度也從8~12cm變成5~15cm,即使是不懂智能家居行業的朋友,也可以輕松辨認出兩者之間的技術差距,然而在淘寶上兩款產品的售價都是1699元。
在淘寶搜索“智能枕”后,很容易就會發現產品價格跨度極大,而且不少價格相差數倍的產品功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比如云觸智能的一款智能牽引枕,其售價最低僅為三百多元,體驗與某品牌的1699元版本幾乎一致。
作為一個大牌尚未入局的市場,前期的混亂也催生了用戶的不信任,比如有的網友看到智能枕的各種描述,直接給自己大腦干“宕機”了。老實說,即使是小雷也看得莫名其妙,只能按功能把這些吹得天花亂墜的智能枕,簡單歸納成不同的類型。
圖源:小紅書
為了實際體驗一下智能枕,我也是買了一個支持自動升降的智能枕,在試睡了一晚后,我的評價是“有點意思,但不值這個價”。首先就自動升降的功能來說確實效果不錯,可以根據我的睡覺姿勢自動調節,但是整個體驗與我之前買的另一款通過特殊結構設計來提供自動高度調節功能的枕頭差不多,而后者價格只要不到300元。
圖源:雷科技
從產品體驗的角度,智能枕顯然有不少的開發空間,細分化趨勢可以說是當下的無奈之舉,后續應該會出現擁抱多功能的智能枕產品。不過,枕頭本身的使用場景也限制了它的設計寬容度,比如供電、硬件等模塊的運行安全問題,還有在塞入一堆零件后,如何保證枕頭本身的舒適度等。
圖源:雷科技
枕頭作為每個人的必需品,背后的市場規模非常可觀,曾經有一段時間,去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旅游時,幾百上千的乳膠枕幾乎成為必買商品,可見在“睡覺”這個需求上,愿意多花錢、花大錢的群體并不少。
其實不僅僅是智能枕,整個智能睡眠市場近年來也在快速擴張,從智能床墊到輔助入睡儀等各種智能化設備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在填補了智能家居市場空白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感到猶豫:這些智能睡眠產品,真的有用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雖然現階段市場和產品都處于混亂狀態,但是智能化無疑是正確的趨勢,因為智能化寢具正在讓睡眠從“人去適應寢具”變成“寢具去適應人”,將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品類體驗。而且,米家、鴻蒙智家等生態都在陸續接入智能睡眠市場,這也讓整個智能睡眠市場擁有了更多尚未挖掘的潛在用戶。
至少,那些為了能夠睡得更香的年輕人們,是真的愿意花這個錢的(比如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