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新干縣一家華萊士門店近日因老人扎堆占座避暑登上熱搜。視頻顯示,老人們長期聚集在店內吹空調、聊天,甚至脫鞋躺臥,導致顧客流失。店家嘗試用喇叭驅趕卻收效甚微,最終由鎮政府出面勸離。事件微博話題閱讀量破7.6億,輿論場迅速分化為“批評老人素質”和“追問公共服務缺位”兩派,多地緊急開放防空洞分流,但爭議仍在持續發酵。
這場看似簡單的“占座糾紛”,實則暴露了高溫社會下的多重矛盾。從輿情視角看,至少有三層風險亟待厘清:
一是“代際對立”的標簽化敘事正在形成。 事件初期,部分自媒體將鏡頭對準老人脫鞋、躺臥等行為,配以“為老不尊”“占便宜”等情緒化標題,迅速點燃年輕群體的不滿。這種簡化歸因的傳播方式,極易掩蓋問題的結構性根源——當防空洞、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納涼設施不足時,商業空間被迫成為“替補方案”。若輿論持續聚焦個體道德批判,而忽視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共性困境,可能加劇代際割裂,甚至引發“厭老”情緒的次生輿情。
二是商家應對的“合法性困境”值得警惕。 華萊士作為企業,既有經營自主權,也需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此次事件中,店家用喇叭循環播放“請勿長時間占座”的做法被部分網友質疑“缺乏人文關懷”,而另一部分聲音則認為“商業場所非慈善機構”。這種爭議反映出企業在應對公共屬性事件時的兩難:過于強硬的驅趕可能被扣上“冷漠”帽子,放任不管則損害經營利益。類似案例若頻發,可能引發公眾對品牌形象的長期負面聯想,甚至升級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集體拷問。
三是政府回應的“溫差效應”暗藏隱患。 當地政府雖快速介入勸離老人,但回應中“老人只是想休息”的定性略顯輕描淡寫,未能直面納涼需求與公共資源錯配的核心矛盾。更需注意的是,多地跟風開放防空洞的舉措雖具象征意義,但若缺乏可持續的資源配置(如開放時長、舒適度、覆蓋范圍等),可能被輿論反噬為“應付式整改”。尤其在極端天氣常態化的背景下,公眾對公共服務的期待已從“有無”升級為“優劣”,任何形式主義的應對都會放大信任危機。
基于上述風險,建議涉事主體從三方面優化處置:
對政府部門而言,需將“應急響應”轉為“制度供給”。 短期可通過延長社區中心開放時間、設置臨時納涼點等措施分流人群;長期則應建立“高溫公共服務清單”,將納涼設施納入城市規劃硬指標。回應輿論時宜采用“共情敘事”,例如公布歷年高溫數據與設施建設對比圖,既展現治理難點,也傳遞改進決心,避免陷入“被動滅火”循環。
對企業而言,不妨化“危機”為“形象重塑契機”。 華萊士可聯合社區發起“愛心納涼角”計劃,在非高峰時段劃定特定區域供老人休息,既保障經營秩序,又凸顯品牌溫度。關鍵是要通過第三方(如居委會)協調規則,避免企業直接與老人對立。同時可釋放“店鋪用電負荷已達極限”等客觀數據,引導公眾關注資源分配問題而非道德爭議。
對媒體與公眾而言,需警惕“二元對立”的敘事陷阱。 輿情引導應側重呈現問題的復雜性:既可采訪因占座影響生意的店主,也需展現老人家中無空調的現實困境;既報道防空洞開放進展,也追問財政投入與使用效率。通過多元視角的平衡,推動討論從“該不該占座”轉向“如何共建共享城市空間”,方能為后續政策調整積累社會共識。
(以上分析僅作為輿情案例解讀,供輿評從業者參考。讓我們以寬容之心看待身邊的事情,營造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