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央視新聞消息,7月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上演驚心動魄一幕:51票對50票,副總統萬斯的關鍵一票,最終將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送上了成法之路。僅僅三天后,即7月4日,特朗普就簽署了這份充滿爭議的法案,正式開啟了一場波及全球的經濟豪賭。
“大而美”法案被定位為特朗普2017年減稅政策的升級版,核心目標是讓這些優惠永久化。它承諾為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減負,也為部分中等收入人群減稅。但這份“禮物”包裹著尖銳的棱角。
法案將大幅削減聯邦醫療補助項目,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這將導致近1200萬低收入美國人失去醫保,無異于拆除了一張重要的社會安全網。同時,法案取消了電動車行業的稅收抵免,引得馬斯克痛斥其為導致美國“破產”的禍根。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財政窟窿——未來十年,該法案預計將推高美國聯邦赤字約3.3萬億美元,使美國本已高達36.2萬億美元的國債雪上加霜。耶魯大學專家直言,這使美國走上“新的、更危險的財政道路”。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將其描繪成提振美國經濟的強心針。然而,法案在國內激起的卻是尖銳的對立。批評者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是“劫貧濟富”的典型。聯邦眾議員亞當·史密斯抨擊它“給最富有的美國人更多權力和財富,并懲罰勞動人民”,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則稱之為“殘酷而可怕的背叛”。
沖擊波迅速傳導至產業界,尤其是清潔能源領域。法案不僅終結了對風能、太陽能項目的關鍵稅收抵免,更將向未來項目開征新稅種。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家太陽能設備公司的負責人威爾·埃瑟里奇已無奈通知員工,新法案可能導致公司190名員工中超過50人失業。美國智庫榮鼎咨詢發出預警,高達72%的規劃中清潔能源項目可能因此夭折,這不僅推高民眾能源賬單,更將重創美國在綠色經濟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哥倫比亞大學專家痛心疾首:美國將不再是創新能源的領導者。
“大而美”法案在國內制造的財政窟窿,急需填補。特朗普給出的答案簡單粗暴:向全世界伸手要錢。7月3日,他通過社交媒體放出狠招——繞開冗長談判,直接向全球超過170個國家發出加征關稅的“通牒”,設定7月9日為最后期限。
特朗普(資料圖)
這份“通牒”區分對待:若不能在期限內達成協議,約100個國家將面臨10%的基礎關稅;而包括歐盟、日本、印度等在內的70多個主要經濟體,則將遭受更嚴厲的打擊,稅率將跳升至談判前的較高水平(如歐盟20%、印度26%、日本24%等)。越南因已有協議暫時“安全”,其處境成了其他國家觀望的風向標。
在全球關稅風暴中,中國成為一個醒目“例外”。特朗普并非發善心,而是基于赤裸裸的現實考量:中國手握稀土等關鍵戰略資源,以及無可替代的完整產業鏈。就在關稅通牒發出前夕的7月2日至3日,美方罕見地對中國連開綠燈——解除乙烷出口禁令、放開EDA芯片設計軟件管制、允許向中國商飛出口發動機。
這本質是一場交易:美方以三項關鍵技術出口解禁,換取中方在稀土出口管制上的松動。特朗普深諳,即使與其他170國關系緊張,只要維系住與中國的關鍵合作通道,美國經濟就能避免傷筋動骨。這種精準的“區別對待”,暴露了其戰略重心所在。
稀土(資料圖)
面對美方的關稅風暴與示好交易,中方展現了戰略定力。7月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相關問題時,未直接評論關稅細節,而是強調原則:“希望美方能夠同中方相向而行,落實和維護好兩國元首的重要共識,共同維護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這平靜的回應背后,是對自身底牌的自信。中方已看清特朗普反復施壓的套路,無論其下一步是強推全球關稅還是試圖分化他國圍堵中國,中方都有能力從容應對。
特朗普的這場經濟豪賭已然開局。“大而美”法案在國內制造了巨大的財政鴻溝和社會裂痕,對外則以單邊關稅大棒脅迫世界買單。對華策略雖顯務實,但本質是利益交換。當美國選擇用3.3萬億美元的新債和全球貿易伙伴的憤怒來支撐國內減稅時,無異于在懸崖邊上跳舞。
這究竟是讓美國“再偉大”的強心針,還是加速其財政失衡、透支國際信譽的毒藥?那新增的3.3萬億美元赤字、1200萬失去醫保的弱勢群體、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清潔能源產業,以及全球170多國即將承受的關稅沖擊波,都在等待一個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