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瀾
“媽媽,我的眼睛怎么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什么時候能變回來?”五歲小男孩果果(化名)的天真發問,像針一樣扎進母親心里——一年前,他因視網膜母細胞瘤摘除了眼球。一年后,在北京通州一間安靜的工作室里,當90后女孩昕瞳將一片薄薄的定制義眼輕輕放入男孩的眼眶后,孩子沖向鏡子,驚喜地大喊:“姐姐把眼睛變回來啦!這是魔鏡!”隨后,他甚至執意要把這面“魔鏡”帶回家。
接待客戶
7月8日,在采訪中,昕瞳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個瞬間,是她義眼師工作生涯中最為珍貴的回報。而多年前的她,也曾是一名這樣的“提問者”。2013年,一場車禍奪走了昕瞳的右眼眼球,這讓她接觸到了“定制義眼”這一行業。于是,曾經作為舞蹈老師的她毅然轉身,踏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成為一名全職義眼師。如今,她已為超500名單眼人士量身定制了“第二只眼睛”,不僅修補了他們面容的缺憾,更為他人重拾了被現實撞擊后搖搖欲墜的自信。
從舞臺到工作臺
一場關于“看見”的重生
2013年的那場車禍,是昕瞳人生軌跡的急轉彎。彼時,作為舞蹈專業的學生,舞臺是她綻放青春的天地。突遭變故,眼球摘除,對正值愛美年華的她而言,打擊很大。
“通過家人的幫助、老師同學們對我的關心,我開始一步步變得自信起來、陽光起來。”在采訪中,昕瞳這樣描述那段走出陰霾的日子。
跳舞時的昕瞳
初戴批量生產的義眼時,她以為“假眼可能就是這樣子的”——不舒適、不逼真,甚至帶來異樣的目光。直到2019年底,她遇到了一位技藝精湛的老師,這次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原來‘假眼’也可以如此舒適、自然,近乎隱形。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我來做這個工作,也許能做得更好、更細致。”帶著這份初心和助人的熱忱,她決定辭去舞蹈老師這份工作,拜師學藝。
跨行學藝,困難重重。最大的挑戰源于她自身的狀況。“一個好的義眼是需要經過細致打磨的,因為我只有一只眼,處在 ‘2.5維空間’里,火候掌握不太好。”昕瞳解釋道,義眼制作是毫米級的精細活,需要極強的空間感和對微小曲面的把握能力,打磨時要塑造精準的弧度,調色要分辨微妙的色階差異,每一步對她而言都異常艱難。“是經過上萬次不斷練習后,才能去做好一個滿意的眼片,直到2021年我才正式出師。”
工作臺
直至如今,昕瞳為1歲嬰兒到80歲老人等數百位單眼人士,量身定制了“第二只眼睛”。
年輕人的“反叛”
戴上發光眼,索性再特別一點
昕瞳的工作室位于北京通州,這里更像一個微縮的“藝術工坊”。方寸間的工作臺上,排列著銼刀、拋光工具、調色盤等工具。她的客戶來自天南海北:新疆、甘肅、三亞,甚至有人從新加坡、澳洲專程飛來。去年一年,她和工作室的另一名義眼師共同接待了約300位客戶。
一只定制義眼是如何誕生的?昕瞳在采訪中詳細描述了關鍵步驟。“首先,我們要用硅膠液體取模,復刻客人的眼腔形狀,這步必須他本人親自到工作室完成。然后是調整眼片的形狀。之后,是進行虹膜的定位,這一步很難,也是達到‘以假亂真’效果的關鍵步驟。最后是進行畫色、拋光、打磨,畫色的時候要把細微血管、色素沉淀都盡可能還原。”
戴上定制義眼后,看上去可以和正常眼鏡無異
為一位客戶制作一只滿意的義眼,昕瞳需要投入整整兩天時間。她透露道:“定制義眼的價格通常在5000元至20000元不等。這個行業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光北京就有十幾家工作室,其中也有很多視力正常的制作師。但我堅信,只有殘缺過的人,才懂完美多重要。”
“反正眼睛這樣了,我索性再特別一點!”疫情期間,受國外博主啟發,昕瞳制出了寫輪眼、星空瞳、發光義眼等。“來買的都是年輕人。包括我在內,都會戴上出門。會有不少人看,但不會上來問,感覺很好,自己覺得好玩就行。” 這些獨特的作品,成為年輕一代面對缺憾時表達個性與態度的方式。
帶上發光義眼的昕瞳
對未來,昕瞳有著清晰的打算。她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到我們單眼人群,我也希望我自己在未來能幫助到更多人。” 這是她最樸素的職業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