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最后期限將至,特朗普突然改口,給12個國家發出“最后48小時”通牒。此次特朗普改口,背后有一個關鍵考量。在美國施壓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印度計劃對美國展開報復行動。與此同時,中方對歐盟27國亮劍,堅決捍衛中企合法權益。那么,在關稅談判的最后時刻,特朗普為何突然改口?中方對27國亮劍,又意味著什么?
特朗普政府所謂“對等關稅”此前暫停90天,如今7月9日限期正在逼近。當地時間7月4日,特朗普聲稱,他已經簽署了致12個國家的信函,概述了這些國家不同的關稅水平,這些信函將于當天發出。
然而,直到7月5號,特朗普不僅沒有發出“關稅信”,反而突然改口,把信函發出的時間改為7月7日。有分析認為,特朗普之所以要推遲48小時,是為了在周二亞洲市場開盤前放出消息,從而引發亞洲金融市場的震動,讓外界看到美國關稅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仍在持續施壓,但美國和多國的貿易談判依舊毫無進展。其中,日本首相石破茂在7月6日公開表示,在和美方的貿易談判中,日方不會“輕易妥協”。而歐盟方面也態度強硬,聲稱已經為談判破裂“做好準備”。此外,美國和加拿大、韓國等國家的協商也進展緩慢。
與此同時,雖然印度正尋求在7月9日前和美方達成“臨時貿易協議”,但在包括農業、汽車行業等關鍵問題上,卻和美方存在嚴重分歧,這讓美印談判陷入僵局。不僅如此,在美國不斷施壓的背景下,印度還計劃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表示,貿易協議必須符合印方利益,不能為了“趕時間”而倉促達成協議。
有分析指出,盡管印方對美方的“報復性關稅”尚未正式實施,但讓外界看到了新德里對美印談判的強硬態度。此前,美方曾認為,印度是最有可能率先和美方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如今,印度的強硬立場無疑“打了美方的臉”。這讓國際社會更加清楚地意識到,美國“關稅大棒”的威力正在逐步減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和多國就貿易談判展開交鋒的關鍵時刻,中方也展開了行動,公開對27國亮劍。就在7月6日,中國財政部和商務部聯手對歐盟27國展開精準反制,宣布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限制采購等制裁措施。商務部明確表示,此舉是回應歐盟在公共采購領域對中國企業設置壁壘的對等反制。
事實上,對歐盟的制裁措施,中方在表達反對的同時,也多次表明愿意通過對話磋商妥處分歧。然而,歐盟卻一意孤行,執意推動對華制裁,嚴重損害中方利益。商務部強調,正是因為歐盟不顧中方善意和誠意,對中方構筑保護主義壁壘,才導致中方不得不實施反制,從而維護中企的合法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