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煙藥的普及是個分界線,之前是“重傷的人呻吟蠕動”,之后是“一地尸體”。
01
很多古裝劇里,一個人挨了一刀立馬躺地上一動不動了,這不像是挨了刀,反倒像是被子彈打了。
哪怕你那一刀正中咽喉,受害者大概率也要在地上抽搐半天,鮮血流盡才會因失血過多休克不再動了。
重慶交警楊雪峰曾被一個兇犯用一把十幾厘米長的尖刀向楊雪峰頸部、胸部、腹部連刺五刀,血流遍地。
楊雪峰反手與兇犯扭打,控制住兇犯并堅持到戰友趕到。
但送醫后楊雪峰仍然因失血過多去世。
這一案例也告訴我們,從受致命傷到休克乃至死亡,其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迅速。
02
休克(shock)是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后,由于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組織血流灌注廣泛、持續、顯著減少,致全身微循環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嚴重障礙的綜合癥候群。
此時機體功能失去代償,組織缺血缺氧,神經-體液因子失調。
其主要特點是:重要臟器組織中的微循環灌流不足,代謝紊亂和全身各系統的機能障礙。
簡言之,休克就是機體對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的反應,是組織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謝和細胞受損的病理過程。
所謂有效循環血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心血管系統進行循環的血量。
有效循環血量依賴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圍血管張力三個因素。
當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超出了人體的代償限度時,即可導致有效循環血量的急劇下降,造成全身組織、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細胞缺氧而發生休克。
在休克的發生和發展中,上述三個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響。
劃重點: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圍血管張力。
因此,武器傷害能不能在瞬間破壞這三者(通常是血容量),是受害者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休克的關鍵。
如果武器性能可以在大部分情況完成這一任務,那么在戰場上就會留下一地的尸體(其實不完全是尸體,很多是休克的傷員),如果完不成這一任務,那么戰場上就會留下一堆“重傷半截人呻吟蠕動”。
在冷兵器時代,大部分情況下武器是不足以達成這一效果的,尤其是在目標還著甲的情況下。
除了像夏侯淵這樣被“連頭帶肩”砍成兩段的,或者被一箭爆頭穿腦的,被錘子敲成腦震蕩什么的,哪怕是被騎槍捅了個對穿,如果不是把心血管給打爆了造成心搏出量歸零,通常也還是要掙扎半天才會休克并死去。
畢竟流血流到低血容量導致休克也是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
哪怕是打破了肝、脾、腎之類富血器官,或者砍斷了腿動脈也一樣。
比如說古希臘第一智將伊巴密濃達在曼丁尼亞戰役中被標槍穿腹,但他還是茍到戰斗結束,安排完后事才咽氣死去。
太史公記載項羽死時“項王身亦被十馀創”,最后還是自己抹的脖子。
《宋史》載楊再興在小商橋之戰中遇難,尸體上燒出箭簇二升:
再興以三百騎遇敵于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余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死,后獲其尸,焚之,得箭鏃二升。
甚至有人在腎上腺素作用下奮戰至鮮血流盡,站著死去的情況。
因此,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大致上類似于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里面最后那場獅王爭霸的場面,一大堆中箭著槍的傷兵擁擠在墻角哼哼。
當然決出勝負之后,勝方自然會對跑不了的傷員補刀割腦袋記功。
所以以前有“憐憫一擊”的說法,就是對受了致命傷還在掙命的敵人切斷其大血管令其速死。
歐洲騎士們為此還要攜帶專用的匕首——Misericorde。Misericorde意為憐憫
03
黑火藥時代的槍械殺傷力遠非冷兵器可以匹敵。
一把典型的18世紀滑膛槍槍口動能在1000焦耳以上,遠遠超過通常只有幾十到兩百焦耳的冷兵器,其制造創傷性休克的能力也遠非冷兵器可比。
但實際上,現代人印象中的黑火藥槍械的威力仍然是被夸大了的。
像影視劇里一排槍過去整整齊齊倒下一片這樣的場景仍然是不怎么客觀的。
比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舉過一個例子:平壤之戰中,老將吳惟中率3000南軍進攻平壤北城,被一發鐵炮子彈擊中胸部。
結果胸口挨了一槍的老家伙居然連火線都沒下,操著刀子繼續督戰沖鋒。
現代也有這樣的例子。
2014年春節,湖南衡陽的刑警李江在執行抓捕過程中被歹徒用自制火藥槍在5米距離上擊中腹部。
這支火藥槍槍管長1米多,子彈用12號鋼筋車制,長47mm,口徑17mm,相當于一支打鋼芯穿甲彈的19世紀制式軍用步槍。
據李江自述:
當我邁出第二步時,我看到他轉身了,同時一個暗紅的火光一閃,接著就是一聲巨響,然后就是火藥味的氣浪沖在我的臉上,我的身體身體像被人用一個紅熱的鐵錘狠狠的打了一下,力量之大無法形容,身體里五臟六腑和所有的骨骼仿佛都跳動了一下,但是一點也不疼。
我一屁股坐倒在地,我倒下時看到我身后兩支六四手槍槍口的火焰,和啪啪啪的槍響,以及子彈打在墻上噗噗的聲音。
我拼命往回打滾試圖離開雙方的火力線,一下子就滾到了屋子門口,我看見同事呆站在原地,他們似乎被我的倒地驚呆了,我見狀高聲大喊:我沒事,你們趕緊追,別讓他跑了。
兩個縣局的同志立馬消失在了黑暗里。
這時我突然感到腹部劇烈疼痛,肺部仿佛被巨石壓著,受到巨大壓迫喘不過氣來,我只能大口大口的用嘴呼吸。
不好,防彈衣穿透了!我立即意識到了這個現實。
我伸手一摸,果然防彈衣腹部有個彈孔,尼龍材質的面料還有燒焦的焦糊的味道。
李江當時穿了一件IIIA級的尼龍防彈衣,這種防手槍彈的防彈衣自然擋不住巨大的鋼芯彈。
子彈在穿透防彈衣后擊中了李江的胰腺,繼續前進打壞腸系膜,接著又打破下腔靜脈總管(最粗的靜脈血管,但人體真是奇妙的東西,受創后的器官膨大擠壓,把血管壓住了,延緩了出血,否則李江會在半小時內因失血過多死去),最后停在脊柱旁邊(萬幸,否則高位截癱)。
李江受傷后大約3個半小時,他被送到衡陽市附一醫院。
在這里,李江昏了過去,經過長達5個小時的手術,李江活了下來并康復了。
04
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了黑火藥時代子彈的殺傷力其實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由于黑火藥爆速只有500米/秒,無論是彈丸還是破片,都很難達到超音速。
子彈侵徹人體后產生的瞬時空腔較小,只能殺傷其彈道周圍的組織。如果不是運氣特別差,受害者常常只有一兩個器官受損,出血速度有限,仍需要在痛苦中掙扎很久才會休克繼而死去。
中國輕武器史學家劉學昌先生在評價林肯遇刺事件時引用一份70年代的創傷彈道學文件說:
“林肯頭部中的是低速彈頭(約250m/s),所以能在9小時后才死去;
肯尼迪中的是中速(約760m/s)6.5mm口徑彈頭……雖用最高明的醫術搶救了30分鐘,但仍以失敗告終。
如果使用現代高速彈頭(約1000m/s)射中頭部,可能引起腦漿爆裂,立即死亡。”
19世紀下半葉,隨著線膛槍和強化黑火藥的出現,子彈初速由300m/s提升到440m/s(即上圖中的.45-70口徑政府彈),達到了超音速。
由此帶來的南北戰爭時雙方步槍制造了驚人的殺傷。
對于超音速子彈,受害者的中彈體驗相比亞音速子彈有明顯不同。
當高速物體在流體中運動時,就會在物體頭部附近產生高壓沖擊波。這些高壓沖擊波是由于流體的阻力而形成的。
流體的密度越大,則阻力越大,沖擊波波峰壓強就越高,波傳播范圍就越廣。
高速物體在克服流體阻力的同時,將其動能傳給流體,轉變為流體的動能而傳播開來,并擾動周圍的流體。
人體的某些肌體組織,如肌肉、血液等都類似于流體,只不過密度較大而不均勻。
所以彈頭將其動能傳給肌體組織的過程,也類似高速物體將動能傳給周圍流體的過程。
因為肌肉具有近似流體的性質,當高速彈頭侵入這些組織時,受到肌肉、血液組織的阻力作用,在彈頭前方和兩側形成高壓沖擊波,向各方快速傳播,并將肌體組織向各方推壓而形成所謂的爆炸空腔,即空腔效應。
沖擊波的壓強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肌體阻力的作用而逐漸衰減至瞬時平衡狀態,此時形成最大瞬時空腔,這一過程稱之為膨脹過程。
在此這程中,子彈的部分動能轉變為肌體的彈性勢能。
瞬時平衡態過后,此彈性勢能使肌體組織收縮,直至瞬時空腔縮小到0,這一過程為收縮過程。
在收縮過程中,肌體中的彈性力又將原來脹大的組織拉回到原來的位置;由于肌體組織的慣性作用使其運動并集聚在原空腔軸線附近而形成第二次高壓波源,波的壓強可達數十兆帕,然后再次出現膨脹和收縮過程。
由于阻力的作用和能量逐次耗損,波在這樣的振動過程中也逐次衰減,瞬時最大空腔也逐次變小,直至脈動數次后而消失。
來源:中西ABC
最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接觸更優秀的人也可以讓你成為同樣的人,歡迎關注官方公號:灰產圈
灰產圈:培養你的發散性思維 解密互聯網騙局、實戰揭秘互聯網灰產案例、網賺偏門項目解析、分享網絡營銷引流方案。深挖內幕、曝光各類套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