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款宣稱
通過照射蔬菜表面熒光反應
即可檢測農藥殘留的紫光燈“神器”
在電商平臺熱銷
其“斑駁熒光點即代表農殘超標”的宣傳
引發市民關注
對此,福州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負責人黃瑞卿通過科學實驗揭露“紫光驗農殘”的偽科學本質。
黃瑞卿(左)在做實驗。
作為年均完成近3000批次檢測任務的
農產品安全“把關人”
二十多年來
他和團隊用數據筑牢福州市民的食品安全防線
“盡管農藥使用規范體系已日趨完善,但田間實際操作仍存在兩大變量考驗著安全防線。”黃瑞卿說,首當其沖的便是部分農戶的“經驗主義用藥”——面對蟲害波動,常出現“看菜下碟”式用藥:今日蟲口密度激增便追加劑量,明日蟲情緩和又減少用量,這種“憑經驗調配藥劑”的作業模式,極易造成同一地塊不同批次的農產品出現殘留量波動。
同時,環境因素也同樣直接影響農藥降解速度:大棚內環境條件穩定,農藥降解較規律;露天環境中,光照、溫濕度、微生物變化使得農藥降解速度不規律。“這些變量導致不同產地、不同批次農產品農藥殘留量波動。因此,我們必須常態化開展檢測工作,才能切實保障全市人民的農產品食用安全。”黃瑞卿說道。
據悉,黃瑞卿和團隊工作人員主要檢測蔬菜、水果、茶葉、稻谷等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涉及96種農藥參數,獸藥殘留則以快速篩查為主。
檢測流程環環相扣,從田間采樣到出具報告,一個周期長達兩三周。樣品送達實驗室后,需完成預處理——切碎、勻漿。之后,再通過提取、濃縮、凈化,最后借助氣相色譜儀和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精準分析。
黃瑞卿解釋說,在農產品農殘檢測中,色譜圖譜如同農產品的“健康心電圖”。當檢測對象為葉菜類等基質簡單的樣品時,儀器會輸出平穩的基線和色譜峰譜圖,通過對譜圖進行分析,對照相應技術標準,可判斷農藥參數及殘留量是否處于安全閾值內。
然而面對洋蔥、大蒜等香料類蔬菜時,檢測圖譜常呈現劇烈的鋸齒狀波動,這種特征恰似“校園活動現場”——當50名本班學生(目標化合物)的身高體重等基礎信息被掌握時,若有其他班級學生(干擾物質)混入其中,僅憑基礎特征便難以精準識別。
此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就如同為檢測工作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該設備通過質荷比、保留時間、離子碎片特征三重維度進行甄別,能在50余種干擾物質中精準鎖定目標農藥,其檢測靈敏度可達0.001mg/kg級別,相當于一滴墨水滴進一個標準游泳池中的含量。
此外,在檢測操作的關鍵環節——氮吹濃縮過程中,人工經驗成為影響檢測精度的核心變量。檢測員的操作猶如“分子層面的走鋼絲”,若提前終止,殘留試劑過多可能對上機檢測造成干擾;太遲關停,則可能導致檢測目標物有所損失,檢測結果都可能有誤差。這正是新老檢測員“毫厘之差見真章”的核心技能差距。
“希望在未來能繼續精進檢測技術,帶領團隊以精準數據守護市民‘舌尖安全’,讓大家吃得放心。 ”黃瑞卿說。
記者 陳木易 /文 石美祥 /攝
新媒體編輯 林婉欣(實習生) 徐文宇
監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