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濱海縣采訪,記者時時刻刻感受到,當地工會組織以“娘家人”的擔當,將“時時放心不下”,化作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扎實行動。從云端議事廳的指尖民主,到代理協商的專業破冰;從“助工臺”的一站解憂,到車間里的文化滋養,一幅以職工需求為中心的服務圖景徐徐展開,彰顯了新時代工會工作的深度與溫度。
濱??h工會以自己的實踐,打通了職工心聲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當餐飲企業職工春節加班費被調休取代,是工會委派的集體協商指導員挺身而出,據理力爭,最終讓1.6萬元加班工資回到職工口袋。面對“職工不會談、企業不愿談”的問題,濱海工會創新推出代理協商機制,明確五種介入情形,用專業力量為職工權益護航。476個“云端圓桌”微信群,更將民主評議搬到職工指尖。一次群內民主評議,就能讓企業收回假日加班只調休不發錢的成命,補發4.6萬元并贏得九成職工滿意。這種“職工意見直達管理層、企業回應直面職工”的直通車模式,讓職工真正成為企業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濱海工會“娘家人”的擔當,體現在對職工急難愁盼的精準把脈與高效紓解?!爸づ_”進駐政務大廳,首接負責、一周辦結的承諾擲地有聲。它為下崗職工雪中送炭,解疾病之困、發救助金;它為欠薪者撐腰,三天追回血汗錢;它甚至助力創業,以無息貸款點燃希望。一年解決328件急難愁盼、穩定6000個崗位的數據背后,是“有困難找工會”從口號到信賴的堅實跨越。更難得的是那份“精神滋養”的遠見,將“送文化”升級為“種文化”,讓文藝輕騎兵的“竹板”在車間回響,讓職工書屋的萬卷書香浸潤心田,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筑起職工的精神家園。
“娘家人”的稱謂,需要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書寫:讓每一項服務都直抵職工心坎,每一份權益都落地生根,企業與職工方能真正結成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職工冷暖絕非錦上添花的點綴,而是企業發展的根基所系。濱海工會的實踐讓職工感受到的不是浮于表面的慰問,而是嵌入日常的尊重、響應與保障。當職工的聲音被傾聽、權益被捍衛、困難被化解、心靈被滋養,歸屬感與創造力便如清泉奔涌。正如職工合理化建議為企業帶來4700萬效益的實例所證:真心實意把職工放在心上,收獲的必是人心凝聚與發展的活水之源。(呂芳嶺)
來源:江蘇工人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