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這次我領到1700元加班工資,得感謝集體協商指導員為我們代理協商。”在江蘇鹽城濱海縣一家餐飲企業工作的職工,今年春節后收到了一筆意外進賬。公司未支付春節加班費,只安排節后調休。當職工提出協商要約,企業拒絕回應。工會委托指導員楊好好代理協商,最終促成企業補發1.6萬元加班工資。
蔡某某的經歷,是濱海縣總工會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
走進今天的濱海縣,“云端議事廳”里職工意見實時直達管理層,“助工臺”前困難訴求一站式解決,“文化輔導員”將文藝種子播撒在車間……近年來,濱海縣總工會以“職工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為宗旨,打造出維權、服務、文化三位一體的“娘家”服務體系。數據顯示,僅過去一年就解決職工急難愁盼問題328件,穩定就業崗位6000余個,讓“有困難找工會”成為職工最安心的依靠。
云端議事廳:指尖上的民主評議
“公司原打算法定假日加班只調休不發錢,職工群里八成反對。”濱海縣某餐飲企業工會主席回憶。一場在476個“云端圓桌”之一的微信群里的民主評議,讓企業收回成命,補發加班費4.6萬元,換來90%的職工滿意率。
2024年2月,濱海縣總工會創新建立企業民主管理微信群機制,作為職代會的延伸。全縣476個“云端圓桌”覆蓋數萬職工,成為職工發聲的便捷通道。企業負責人直接在群內與職工互動1.3萬多人次,采納合理化建議1235條,促進企業增效益4700余萬元。
江蘇呂巷汽車零部件公司面對銷售困境,在群內征集建議。職工張國良提出“提升后視鏡產品功能”被采納,公司由此新增兩項配置功能,1~7月新開拓9家市場,銷售額大增2850萬元。
據了解,規模以上企業建立由職工代表參加的7~9人評價小組,小微企業建立3~5人評價小組,對企業提交的行政行為進行可行性,科學性、合法性等綜合評價,把好企業行政行為出臺前的第一道關口。
每個企業每半年召開一次述職評價會議,將述職內容通過微信群發給職工,按“滿意、較滿意、不滿意”進行評價:對少數職工未在微信群里發表意見的,工會主席深入車間班組走訪職工,征求對企業民主管理的評價意見。
代理協商破冰:專業力量解難題
今年5月29日,鹽城市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在濱海縣召開年度集體協商集中要約行動推進會。這場會議揭曉了全市集體協商新藍圖:重點推進制造業、建筑業、新能源等行業的薪酬激勵;聚焦快遞、外賣等新業態;深化紡織、機械制造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協商。
而濱海縣早已先行一步。
針對集體協商中長期存在的“職工不會談、企業不愿談”困境,縣總工會副主席萬月介紹,代理制明確五種介入情形。
“當初次協商建制時,指導員培訓職工代表專業知識;當企業不肯應約,指導員協同工會主席送達要約書;當工會主席無法擔任首席代表,指導員可經委托代行職責;當協商陷入僵局,指導員參與促進協議達成;當協議文書不規范,指導員把關確保合法合規。”
職工小李的經歷印證了代理制的實效。“我在這家公司工作4年幾乎沒漲薪,老板總說企業虧本。指導員李珊珊幫我們查賬后發現利潤可觀,最后協商為每人漲薪8%。”
在某實業公司開發的小區項目中,建設單位資金困難拖欠農民工工資。縣總工會聯合多部門介入,督促企業在春節前足額撥付183萬元工資。2025年初開展的“尊法守法·攜手筑夢”專項行動,共處理欠薪糾紛13起,為農民工提供法律咨詢300余人次。
助工臺:一站式服務解民生之憂
2024年9月,濱海縣總工會與縣政務服務中心對接,在政務服務大廳設立“助工臺”,提供勞動爭議化解、困難職工幫扶等10項服務。
每天兩名工作人員坐班,一名副主席輪流帶班。對現場不能辦結的重大事項實行首接負責制,確保一周內辦結,實現職工服務“濱”不難的目標。
下崗職工辛志遠因糖尿病并發癥陷入困境。“助工臺”工作人員陳艷麗接待后,除將其列入困難職工重點幫扶對象,還發放一次性救助金5700元。職工楊某華投訴欠薪問題,工作人員三天內助其拿回6300元工資。
更暖心的是創業扶持。下崗職工劉某東因年齡偏大就業困難,“助工臺”協助他申請3萬元創業貸款并由工會承擔利息。如今,他創辦的養豬場已獲利2萬多元。
“職工有困難,請來找工會”——在濱海縣政務服務大廳的“助工臺”前,這句承諾被不斷驗證。據悉,平臺運行以來,已接待咨詢276人次,化解勞動爭議27起,解決欠薪450余萬元。
種文化:車間里的精神滋養
“打竹板,竹板響,我把勞模精神講一講……”濱海縣湖海藝文社的文藝輕騎隊在春節前夕走進企業車間,《勞模贊歌》的鏗鏘節奏引發如雷掌聲。
面對企業“文化陣地少、人才缺”的困境,縣總工會于2024年6月將“送文化”升級為“種文化”。投入資金更新職工書屋書籍超萬冊,精選文藝骨干派駐企業擔任“文化輔導員”,培訓職工文藝人才768人次。
“跳槽兩家公司,工資還是4000元。”某閥門公司車工張某成曾陷迷茫。《企業文化讀本》中的“靠跳槽漲工資,不如學技能加工資”點醒了他。他潛心鉆研技術,加工出360多件免檢閥門,工資躍升至6500元。他的故事被編入《初心》《娘家人》等文藝節目,在車間巡回演出100余場。
“加強職工文化建設,健全職工文化組織,建設職工文化陣地既是工會開展群眾工作、密切聯系職工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工會履行維護職能和教育職能的具體體現。”濱海縣政協副主席、縣總工會主席程熙表示,“近年來,濱海縣總工會結合全縣職工文化建設現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把職工文化建設落到實處,全面打造健康文明、昂揚向上、全員參與的職工文化,取得顯著成效。”
普惠營:織密五級服務網
如今,針對工會服務力量不足,濱海縣創新組建46個“普惠營”,整合民政、司法、人社等資源,構建覆蓋縣、鎮、園區、企業、村居的五級服務網。縣總投入60萬元購買10家社會組織專業服務,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技能培訓等17項幫扶。
“工會+協會”模式釋放出倍增效應:泵閥行業協會為原紡織廠保安劉訓勤提供車工培訓,助其轉崗月入4500元;浙商協會將560余名下崗職工調劑至優質企業;勞模協會的創業演講激勵化工廠下崗職工蒯某法自籌40萬辦養豬場,年入17萬元。一年來,該模式培訓職工1.6萬人次,穩定就業崗位4680個。
“過去覺得工會是發福利的,現在知道是為我們撐腰的。”一位普通職工的感言,道出服務實效。
當民主管理觸手可及、協商機制靈活高效、兜底保障密實可靠,“娘家人”三個字便成為萬千職工可感可知的踏實依靠。
在這片黃海之濱,“有困難找工會”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溫暖現實。濱海工會以職工需求為導向,讓“娘家人”的溫暖像黃海潮水般浸潤每個勞動者的心田,讓職工權益保障的“濱海模式”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江蘇工人報記者 李垚 李勇 呂芳嶺 通訊員 丁成富 尹仁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