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著“戲曲活化石”之稱的秦腔,在人們的掌心中找到了自己的最新表達方式——百年劇社西安三意社推出了國內首部非遺秦腔戲曲題材豎屏微短劇《火焰駒之烈焰不滅》。對有著100多年歷史的秦腔經典劇目《火焰駒》來說,這是該劇再次在時代的進程中成為“吃螃蟹者”。
1957年,全國第一部秦腔彩色電影《火焰駒》在長春電影制片廠開機。電影上映后,很快轟動全國。如今,36集微短劇《火焰駒之烈焰不滅》在央視頻、抖音、快手等平臺播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以數字技術為紐帶,通過年輕觀眾喜愛的分集劇情、彈幕互動等方式開啟。
《火焰駒》是西安三意社的“看家戲”。脫胎于此的微短劇《火焰駒之烈焰不滅》由西影傳媒、西安三意社等出品,西安三意社社長、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侯紅琴,攜馬路路、王戰毅、屈蘇紅等一眾一級演員為劇中人物配唱。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而聞名。“秦腔+微短劇”是秦腔藝術的創新嘗試,是文化傳播的新載體,也是傳統戲曲“活態傳承”的突破口。借助影視化的表達,可以讓秦腔更好地跨越地域和年齡限制,觸達更為廣泛的受眾。
除《火焰駒》外,西安三意社的另外三部秦腔經典劇目《三擊掌》《三意社》《翰墨忠烈顏真卿》入選了“2025西影微短劇重點項目”,助力探索傳統戲曲藝術與當代影視短劇的跨界融合之路。
“如何將一部近3小時的大戲作品,用短短幾分鐘一集的節奏,解構為短平快的微短劇作品,是打造微短劇時面臨的最大挑戰。”該劇音樂總監劉戈兵表示,原本的舞臺唱段中有大量大篇幅唱段,但在以短小精悍為“生命準則”的微短劇中,悉數容納這些唱段顯然不現實。于是,通過巧妙的劇情設計,對唱段進行了精編和調整,讓唱段長度保持在40秒左右,適應與貼近普通觀眾觀看微短劇的需求。
以影視化表達重塑戲曲虛擬美學,適配移動終端觀看習慣,是“大戲”變“短劇”的關鍵之處。比如,微短劇《火焰駒之烈焰不滅》以邊關告急、奸臣當道的權謀主線貫穿全劇,巧妙融入李彥貴與黃桂英的“戲曲式愛情”支線。每集開篇采用“彈幕體”懸念設計,如“奸臣竟敢偽造圣旨”“尚書府驚現血書”等互動式標題,配合劇情發展適時插入秦腔經典唱段,形成“戲劇沖突+非遺展演”的復合型結構,引導觀眾在追劇過程中感悟戲曲藝術。
“在新媒體技術發展變革的基礎上,作為審美情感傳播的各種形式需要改變自己以適應和利用新媒體,從而形成新的審美傳播形態,戲曲也是如此。”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楊立川表示,戲曲微短劇是微短劇的一個類型,既有戲曲的特征,又有微短劇的特征。它要適應人們個體性、碎片化、快節奏的審美接受需要,還要讓人們感受到作為地方性、寫意性、綜合性和主要表現為體驗性藝術的戲曲之美。
脫口而出的秦腔唱段、秦腔風格的配樂,僅從聽覺的效果上來說,《火焰駒之烈焰不滅》就是一部凝縮后的秦腔劇。然而劇情中不斷冒出的“戲劇沖突”,以及大量人物局部特寫鏡頭等,又在提醒觀眾,這是一部典型的網絡豎屏微短劇。
據悉,為了讓更多觀眾通過微短劇的形式走近秦腔、了解秦腔,《火焰駒之烈焰不滅》從編劇、作曲、唱腔、錄音以及演員選擇等方面,都進行了貼近時代的考量。“一是讓古老的秦腔表現出青春靚麗的‘姿態’;二是劇情在保留原本經典部分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更加凸顯家國情懷;三是在花臉唱腔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同腔不同調’調整——從F調降為D調,這樣讓‘嘶吼’‘潑灑’的聲音不那么厚,讓全國觀眾都能接受。”劉戈兵介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適應快節奏、強刺激、數字化的現代審美需求,利用新的表現手法展現自身的獨特魅力。”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丁科民說。
“載體革新讓戲曲走進手機,手法突破用影視語言解構程式化表演,核心是受眾‘破圈’,讓年輕人愛上戲曲。”在侯紅琴看來,創新與堅守、大戲與短劇,絕不是反義詞,新媒介的出現,召喚古老的秦腔藝術進行新的表達探索。
《火焰駒之烈焰不滅》的成功,給制作方帶來極大的信心。接下來,西安三意社、西影傳媒還將推出更多秦腔微短劇,不斷探索戲曲“微短劇化”的發展路徑。
2025年7月8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秦腔大戲怎樣變成微短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