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琴彈唱 賞雕版傳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記憶的鮮活載體,是文化基因的生動密碼。它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結晶,蘊含著世代相傳的情感溫度,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在成都青羊區這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眾多非遺項目如璀璨星辰,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們猶如一部部生動的史書,記錄著青羊區的發展脈絡和人民的生活百態。它們見證了時代的更迭,卻始終堅守著那份獨特的韻味與魅力,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醇厚。它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讓我們一同走進青羊非遺的奇妙世界,去探尋成都鳴堂習俗、蜀派古琴、青羊宮道教雕版印刷技藝這幾項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傳奇。在成都鳴堂習俗那抑揚頓挫的吆喝聲中,感受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與獨特韻味;在蜀派古琴那悠揚婉轉的弦音里,領略巴蜀大地的千年雅韻與文人情懷;在青羊宮道教雕版印刷技藝那墨香四溢的雕版間,探尋道法自然的千年傳承與文化底蘊。每一項技藝,都蘊含著無盡的奧秘與魅力,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品味、去傳承。
成都鳴堂習俗
堂倌吆喝,市井煙火中的文化音符
鳴堂又稱吼堂、喊堂,是將菜食生產、推銷、服務三個環節融為一體的營業形式,也是舊時飯館、茶樓、客棧中,走堂和跑堂的侍者們普遍具備的一項特殊技藝。成都鳴堂習俗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巴蜀地區,當時的茶樓、酒肆、飯館、澡堂的侍者都擁有一項特殊的“鳴堂”技藝。隨著三國時期對巴蜀的開發,成都鳴堂習俗逐漸形成。發展至唐宋時期,掌握這項技藝的人稱為“博士”。隨著時代發展,鳴堂習俗形成獨具成都巴蜀文化特色的、成體系的習俗并不斷傳承。到清朝初年,隨著湖南、廣西等地居民的遷入,鳴堂習俗又被稱為“跑趟”“店小二”“茶房”等,并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發展到了極致,彼時在四川地區多稱為“堂倌”。
成都鳴堂
成都鳴堂習俗包括引客鳴堂、介紹鳴堂、應允鳴堂、吆喝鳴堂、結算鳴堂、送客鳴堂六個程序,且多采用詼諧幽默的成都方言俚語,有時也會用歇后語和民間諺語,以及當時社會流行語,其情感傾向多是說福道喜,“逗引”食客的吃興。鳴堂時,侍者們運用成都方言和專業術語表達,語調強弱、語句快慢拿捏得恰到好處,聲音婉轉而有穿透力,合轍押韻,常常令外人不知所云但又興趣盎然,獨特韻味盡在其中。除單獨鳴堂外,還包括如提壺羼水、樁搭米飯、快速心算結賬等一系列的獨到絕活,產生讓人過目不忘的效果,整個堂內紅紅火火熱鬧非凡。
蜀派古琴
弦音裊裊,巴蜀大地的千年雅韻
蜀派古琴,猶如巴蜀大地上潺潺流淌的清泉,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漢代,從司馬相如等文化巨匠開始,歷經千年的沉淀與傳承,終于在清代由張孔山等人系統地整理與傳播,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古琴流派。
蜀派古琴躁急奔放、氣勢宏偉,如同四川的山川一般,雄渾而不失細膩。《流水》《醉漁唱晚》等代表作品,如同天籟之音,在琴界贏得了極高的聲譽。這些曲目,不僅是琴家們技藝的結晶,更是他們心靈的抒發,是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古琴
蜀派古琴在琴曲、琴論、琴器斫制等方面皆有重大成就,擁有“七十二滾拂“等特色技法和《高山》《流水》《醉漁唱晚》等代表性經典曲目。蜀派古琴葉氏一脈傳承人中,張孔山自幼師從浙江琴家馮彤云學琴,加上勤學苦練,他的琴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咸豐年間,他在四川青城山中為皇觀道士,并傳授琴藝。此外,他常常在外云游,與灌縣道士楊紫東、《錢氏十操》的作者錢綬詹等人交往,相互談樂論琴。光緒元年(1875),他作為清客協助唐彝銘將多年搜集的數百首琴曲譜集細加考訂,并從中挑出145首編為《天聞閣琴譜》,由其弟子葉介福資助刊行。
葉介福不僅為張孔山非常器重的得意門生,亦是得其《流水》真傳為數不多的弟子之一。葉介福作為張孔山的嫡傳弟子接過衣缽,其女葉婉貞幼承庭訓自小耳濡目染,琴藝得到家父葉介福的親傳。在《今虞琴刊》中記載到,葉婉貞撫琴授予弟子廖文甫。廖文甫又將琴藝傳給了外孫喻紹澤,喻紹澤成為有影響的蜀派琴家,打譜的《孤館遇神》《幽蘭》《胡笳十八拍》《秋鴻》等曲目獨具韻味,他還創作了《歡樂》《除夕》《思念》等現代琴曲。
非遺博覽園里的古琴
近年來,蜀派古琴傳承人曾成偉、曾河父子,為蜀派古琴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曾成偉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在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地音樂廳舉行了十余場個人獨奏音樂會,并多次應邀出國演出、講學。其子曾河9歲即隨父習琴,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又得龔一、戴曉蓮等古琴名家悉心指點,為目前琴壇矚目的青年翹楚。
如今,蜀派古琴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在青羊區,青羊宮、清源社區的琴社以及青羊區文化館的古琴公益課,已然成為了古琴愛好者們交流學習的好去處。
青羊宮道教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刻韻,道法自然的千年傳承
青羊宮雕版印刷技藝始于唐代,有著千年傳承。青羊宮《重刊道藏輯要》清代梨木雕版是鎮宮三寶之一,現存14000余塊,是我國目前唯一存留的《道藏輯要》雕刻印板。
青羊宮所藏的《重刊道藏輯要》清代梨木雕版
近年來,青羊宮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地方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并在上級有關部門及市道協支持下,積極推進雕版印刷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青羊宮雕版印刷技藝于2023年成功入選青羊區第十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經過一年的嚴格評審與篩選,又于近日入選成都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雕版印刷技藝中,工匠們手持刻刀,在梨木上精心雕琢,每一刀都蘊含著對道法的理解與對技藝的執著。印刷時,墨香四溢,紙張與雕版緊密貼合,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和文字躍然紙上,仿佛是道法自然的生動寫照。青羊宮雕版印刷技藝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對道教文化的弘揚與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成都市道協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加強成都道教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及傳承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貢獻力量。
青羊非遺,是青羊區歷史文化的瑰寶,是青羊人民智慧的結晶。成都鳴堂習俗、蜀派古琴、青羊宮道教雕版印刷技藝等非遺技藝,承載著青羊的過去,也連接著青羊的未來。我們應共同努力,讓這些珍貴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讓青羊非遺的光芒永遠閃耀。
來源:青羊地方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