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判斷食物是否可食用,需結合外觀、氣味、質地變化,以及儲存時間和方式綜合判斷,具體可參考以下方法:
一、基礎判斷三要素
1、 看外觀:肉類發灰、發綠;果蔬出現斑點、軟爛流水;面食發霉長毛,這些都是變質信號。
2、聞氣味:正常食物有本身的香味(如肉類的腥香、蔬果的清香),若出現酸敗味、腐臭味、哈喇味(油脂變質)、霉味等異常氣味,基本可判定變質。
3、 摸質地:肉類、魚類手感發黏(非本身的濕潤感);蔬果捏起來軟爛無彈性;豆制品(豆腐、豆干)表面發黏、易碎,都可能已變質。
二、特殊食物的變質信號
1、主食類:饅頭長綠毛、黑毛,大米出現紅、灰綠色霉斑,需直接丟棄。
2、果蔬類:椰子汁渾濁說明變質;甘蔗紅心含劇毒,絕對不能吃;發芽土豆需深挖芽眼及周圍組織(芽眼含龍葵素),若發芽較多建議丟棄。
3、 蛋白質類:死蟹易產生尸胺毒素,不建議食用;冰淇淋有異常氣味,需警惕李斯特菌污染。
三、常見檢測誤區要避開
1、 保質期不是“護身符”:食品保質期與儲存條件密切相關,干燥冷凍環境下部分過期食品可能仍可食用,而高溫潮濕環境中,未過期食品也可能提前變質。
2、感官判斷有局限:無法檢測黃曲霉毒素等無味劇毒物質,這類情況需結合專業檢測手段。
3、變色不一定是變質:部分天然色素變化(如蘋果切開后氧化褐變)是正常現象,不意味著腐敗,需結合氣味、質地等其他指標判斷。
誤食變質食品對健康危害極大,一旦發現食物有任何變質跡象,即使部分看起來完好,也不建議保留(霉菌可能已擴散到肉眼不可見的地方)。大家需提高警惕,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好防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