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酒店宴會廳門口,電子屏上“金榜題名”的紅光刺得人眼睛發酸。手里捏著裝了八百元的紅包,我望著廳內三十桌喧鬧的賓客,突然意識到——這一屋子人,真正為孩子高興的能有幾個?表姐滿臉堆笑穿梭在酒席間,她的兒子小宇卻縮在角落刷手機,機械地舉起果汁應付著陌生人的敬酒。一位賓客拍著我的肩嘆氣:“這月第五場了,工資還沒發,份子錢倒先預支光了。”
當下的人情往來,早已在推杯換盞間露出了它最真實的模樣:一張張紅包成了人際關系唯一的度量衡。
一、慶祝變成“人情綁架”現場
“誠邀光臨”的請柬像一張張債務通知書。當表姐在家族群發出升學宴邀請時,群里瞬間被“恭喜”刷屏。私下卻炸開了鍋:“二本也辦酒?”“她去年剛給孩子辦過成人禮!”
紅包厚度決定關系親疏。宴席上,鄰座客人掏紅包時特意露出厚度:“我和他家不熟,包六百夠了。”斜對面阿姨卻愁眉苦臉:“去年她隨我八百,這次得回一千。”飯沒吃完,已有人掏出小本記錄禮金——下次辦事的“債務清單”就此更新。
表姐拉著小宇挨桌敬酒:“快謝謝張叔叔!以后當大官了別忘了他!”孩子漲紅著臉擠出笑容。我問他想不想辦這場宴,他搖頭:“我媽說以前送出去十幾萬,該收點回來了”。
二、人情為何薄如紙?
農耕互助體系的瓦解。三十年前老家蓋房,鄰居們自帶干糧來幫工,完工時主家煮鍋白菜豆腐就是答謝。如今表哥建房,小工費按天計算,連親戚幫忙也要明碼標價:“拔一天花生150塊,拉土一車200塊。”貨幣化徹底取代了人情交換,農村大爺感嘆:“現在沒錢連親兄弟都叫不動!”
城市化撕裂宗族網。村里七成年輕人進城務工,混得好的定居不回,混不好的羞于返鄉。老屋倒塌時,連個報信的堂兄弟都找不到。血緣關系被距離稀釋,親情維系只剩春節轉賬和朋友圈點贊。
宴席經濟的惡性循環。湖北樟村坪鎮村民劉開軍十三年送出二十多萬禮金,為回本不得不巧立名目辦宴。當“升學宴”“喬遷宴”“剃毛頭宴”層出不窮,人情債雪球越滾越大,最終壓垮了真誠。
三、如何讓“人情味”回來?
“喜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這便是當下需要去做的事情,尤其是各個村,黨員干部帶頭簽承諾書,違規操辦直接問責。
比如說,有的地方就出臺政策,違規上宴席“黑榜”者,當年惠農補貼一票否決。
答謝老師的話,“請老師收下插花作品,比飯桌上的客套更真誠!”。“剎住人情歪風,才能讓祝福回歸真心”。
酒店散場時,表姐醉眼朦朧地數著紅包嘟囔:“扣掉酒席錢還虧兩千...”小宇默默把錄取通知書塞進背包,壓在最底下。這張本該閃耀的紙,在人情債的陰影里黯然失色。筆者認為,若有一天,孩子接到錄取書時首先想擁抱父母而非計算禮金,所謂人情世故才算真正回歸了人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