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涵是個剛上初三的學生,她向周主任傾訴說,自從自己初二抑郁以來,媽媽就辭職在家全職照顧我,她為此覺得很愧疚,但每每媽媽提到這點,都讓她覺得煩躁。子涵媽媽也滿心委屈,自己為了孩子的健康,不惜犧牲自己的事業,但孩子卻根本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合肥軍海醫院周主任告訴我,這類情況并不罕見。那么今天,咱就一起來聊聊,孩子治療過程中,父母哪些幫倒忙的行為。
1否認病情——“你就是太懶了”“矯情”
將抑郁癥狀視為“不想上學”“逃避責任”,指責孩子“對得起父母付出嗎?”這種行為會加劇孩子的罪惡感和自我否定。
2盲目樂觀——“多運動就好了”
以自身經驗去看待孩子,盲目的把孩子抑郁癥狀歸結于情緒問題,忽略抑郁患者動力缺失的生理本質。
3過度控制——“這次考試必須進前10名”
對孩子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反復嘮叨,用所謂的辛苦付出道德綁架。使孩子自尊心受創,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
4干擾?治療——“藥吃多了對腦子不好”
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追求“速效”,擅自停藥中斷治療;試圖用“家庭治療”替代專業干預,忽略病理性癥狀需要專業處理。?
那么家長究竟應該怎么做呢?在這里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1表現關愛
向孩子直接展露你的關心,能讓他們收獲更多安全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2付出時間
不要把焦慮和壓力帶回家,撥出一點時間全心陪伴,當孩子表達出溝通意愿時,積極配合,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社交情況。一起玩游戲,散步,都有助于情感的維護。
3經常夸贊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慢慢覺醒,他們對外界的評價很重視。真誠且恰當的表揚方式,有利于他們自信心的塑造。當孩子犯錯時,選擇委婉的教育方式,避免語言行動暴力。
4以身作則
讓孩子不要沉迷網絡的前提,是家長先放下手中的手機。用更多的親子互動和野外探索,替代躺下玩手機時間。
復雜的虛擬網絡讓他們以為自己的生活無比廣闊,可實際上他們的物理和心理空間,都被壓縮在教室補習班之間。一方面他們極度渴求去探索在眼中,這個未知卻精彩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被迫在父母傳統的價值體系下痛苦掙扎。這多重的沖突成為了當代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根源,父母的不理解以及某些“自以為是”的經驗之談,更是更為了激化矛盾的主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