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大地遍“楓”景,中原沃土展新顏。河南法院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優化法庭布局,強化基層保障,指導各地人民法庭立足本土特色,辦好轄區案件,指導人民調解,創新服務模式,健全解紛機制,推動人民法庭建設與司法服務能力雙提升,架起了一座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冷暖的“楓橋”,讓法治的溫暖與正義的陽光灑滿千家萬戶。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微信公眾號開設《豫法楓景——河南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掠影》專欄,以法庭“微視角”詮釋法治“大情懷”,多維度展現河南法院人民法庭的為民新“楓”貌。
水韻楓橋潤金城
五畝人民法庭踐行“上善若水”解紛之道
靈寶市地處豫、陜、晉三省交界處,境內有中國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德經》的靈谷圣地,同時,因盛產黃金,又被命名為“中國金城”。
在秦嶺支脈與崤山山系之間,靈寶市人民法院五畝人民法庭如一泓清泉,流淌在金城南部山區的溝壑村落中,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鄉村治理,融合《道德經》“上善若水”的千年智慧,以水之柔浸潤矛盾源頭,以水之韌穿行千峰萬仞,以水之善滋養萬家燈火,探索出一條“潤物無聲、調解有方”的基層善治新路徑。
活水溯源:并驅“雙軌”把脈,法理情共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五畝法庭深諳《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哲思,將司法力量如源頭活水般前置引流,做實簽約法官、法治副書記工作。
“他買我的農藥,欠了6000多元,要了三年還沒給,到現在電話也不接了……”“那個經營果園的農戶,欠我公司農藥費4000多元,六年了,還是一拖再拖……”靈寶市某農業公司委托代理人向承辦法官無奈地說道。
2025年5月,五畝人民法庭庭長李藝華在鄉鎮法官聯絡站走訪時,了解到靈寶市某農業公司與孫某某、胡某某的兩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已經進入到訴訟程序,當場對案件進行深入了解并針對雙方爭議的焦點進行釋法答疑。
開庭當天,有了前期的調解基礎,李藝華法官進一步疏導,反復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通過義正詞嚴講“法理”、循循善誘講“事理”、感同身受講“情理”,最終,雙方當事人被法官的專業素養所折服,被告當場交付化肥款,原告撤訴,兩起案件均案結事了,成功化解了矛盾糾紛。
五畝法庭下轄五畝、朱陽、蘇村3個南部山區農業鄉鎮,煙葉、蘋果、食用菌是當地支柱型特色產業。近年來,法庭在鄉鎮設立“法官聯絡站”,以煙農、果農為服務重點,在轄區合作社、種植基地、涉農企業等地設立“簽約法官”,為農戶提供合同樣本、法律咨詢指導,變“坐堂辦案”為“主動出診”。三年來,共計依法調處農產品生產、銷售等涉產業糾紛318件,標的額1.35億元。
此外,李藝華庭長主動擔任轄區村法治副書記,化身矛盾糾紛的“預警員”、法律政策的“宣講員”、和諧鄰里的“調解員”,通過常態化走訪、精準化普法、前置化調解,將法律知識、解紛理念浸潤到基層組織的“毛細血管”和人民群眾的“心田”,有效排查隱患、疏導情緒、解答疑惑,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變“被動收案”為“主動防案”,讓法治的清泉在基層沃土上靜靜流淌,滋養和諧。
匯流成海:多元“合流”聚力,柔水破堅冰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面對已然成訟的矛盾糾紛,五畝法庭摒棄單一剛性裁判,效法“水”之柔韌與包容,構建起多元化解的“合流”機制。
“我賣我自己的樹,她非說這樹是她家的,還扣了我的三輪車,現在正是干農活的時候,拉貨都成了問題……”“那棵樹本來就是我地里的……”
李大爺和王大娘是朱陽鎮美山村的鄰居,兩位七旬老人因對田埝邊一棵樹的權屬發生爭議,王大娘就扣下了李大爺用于干農活的一輛三輪車長達三年之久。
庭審現場雙方爭執不休,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破局?
“調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尋找矛盾的‘最大公約數’。” 這是李藝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五畝法庭在調解工作中遵循的重要原則。她利用“兩團模式”優勢,由村委會、老人協會組建“社會觀察團”,人民陪審員建立“百姓評議團”,組織村網格調解員、鄉賢進行以案促調的現場指導,依靠鄉賢力量妥善化解了這起糾紛。
“我們無法繼續生活了,我堅持離婚……”“我為家庭付出了那么多,我們之間也沒有什么矛盾,我不同意離婚……”
呂某與閆某同窗多年,結婚二十二載共同養育一雙兒女,本該享受一家四口的溫馨時光卻因家庭瑣事的爭執最終選擇走進法庭,兩人劍拔弩張、針尖對麥芒。
為了安撫呂某的情緒,法官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家庭、鄰里糾紛中的情感紐帶和獨特優勢,聯合村婦聯干部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為矛盾注入溫情與理解的“柔順劑”。
經調解,李藝華法官發現雙方并無大的矛盾,兒子學習成績也很優異,彼此言語之間也都透露著對子女的關心,在耐心分析二人矛盾根源后,發現雙方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原則性問題,僅是因為生活瑣事沒有處理好累積成怨,引發訴訟,法官耐心引導呂某和閆某回憶從校園時光到一路風風雨雨走來的不易,丈夫意識到自己對于妻子的愧疚,妻子也承認日常缺少對丈夫的關心。
“法官,我可以向她保證,以后我會改掉壞毛病,好好過日子……” 閆某將一紙深情款款的保證書遞到妻子呂某手中。最終,呂某寫下撤訴申請書,與閆某和好如初共撐傘,并肩行,牽手走出了法庭。
“兩團模式”“婦聯+”等力量如水般滲透、包圍、軟化矛盾雙方的“堅冰”,在法庭主導下,通過專業、柔性、富有同理心的調解,有效化解家事、鄰里、小額經濟等常見糾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讓司法過程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水澤四方:移動“甘霖”普惠,潤心于無聲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司法為民,貴在俯身向下、貼近民心。五畝法庭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所需在哪里,司法服務和保障就跟進到哪里。
“今天我們從典型案例、調解技巧、職業道德等方面來聊一聊調解的‘術’與‘道’……”在煙火崖文化廣場上,五畝法庭庭長李藝華為村里新上任的網格調解員開展調解實務與技巧講座。“以前覺得法律離我們很遠,現在有人遇到糾紛,我也能參與專業調解了……”培訓結束后,一名新任網格調解員感慨道。
近年來,五畝法庭定期選取轄區內典型案件,化身“移動法庭”如及時甘霖,穿梭于村社廣場、企業園區、田間院落,就地審理、就地調解、就地化解、就地釋法,并開設“流動的普法講堂”,將晦澀的法條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法治精神如細雨般浸潤百姓心田。
“不用來回奔波,省路費還不耽誤干活,這辦法中!”朱陽鎮后河村的王某在外地打工,通過參加法庭 “云端”調解,全程不到一小時完成了離婚調解,事后,王某的感慨,道出了智慧法院建設給山區群眾帶來的便利。而今,五畝法庭離婚案件調解率從2020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41%,越來越多的當事人在調解后,向李法官發來感謝短信,甚至從千里之外寄來錦旗表達謝意。
五畝法庭以“上善若水”為基,從“抓前端”的源頭活水,到“多元化解”的百川合流,再到“移動法庭”的澤被四方,每一步都踐行著司法為民、柔性治理、多元解紛的核心理念。2023年元月份至今,法庭共審結民事案件1202件,服判息訴率98.25%,審限內結案率99.77%,調解率40.35%,平均審理天數17.54天,以如水般的司法,不爭一時之高下,但求潤澤萬物之和諧,不顯雷霆之威勢,卻具滴水穿石之恒功,正用其獨特的“柔性力量”,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書寫著充滿生機與智慧的法治篇章!
供稿:省法院民一庭、靈寶法院五畝法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