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要先固沙。“大漠風塵日色昏”,道盡沙海暴烈。風沙如刀,植綠何其艱難,剛栽下的樹苗,一場風沙就能使其“全軍覆沒”。
1955年,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在中衛建立,探索治沙辦法。經過不斷嘗試和改良,科研人員將“麥草方格”升級為“治沙魔方”。
▲6月30日,治沙工人在位于寧夏中衛市長流水村的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扎草方格。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用鐵鍬將干草扎進沙里,地面保留15到20厘米自然豎立,這一米見方的草方格看似簡單,但寸草可遮丈風。桀驁不馴的流動沙丘被牢牢釘住,其間草木漸次繁榮,綠意從斑駁連成一片。
而如今,“治沙魔方”已有了“升級款”。
“看,這是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我們團隊共同研發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唐希明指著沙地上一條條瓶刷狀草繩說,這些都是機械編織的,不用扎進地里,刮風時沙子在草方格里打轉,自然就將四周草繩固定了,“這叫借風使力!”
唐希明說,傳統草方格2到3年就會風化,草木還沒長起來,就得重新扎,而新研發的草方格使用壽命為6年,工作效率還提高了60%,在鎖邊工程中已示范推廣了4000多畝。
▲人工扎麥草方格。李子鋒 攝
記者發現,部分草方格里的沙漠呈現出淡淡的灰綠色,用手摸上去并不松軟。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副站長趙洋介紹,這是人工藍藻結皮,團隊從天然藍藻結皮中篩選出優勢荒漠藍藻種,人工擴繁后,與基質混合制成接種體,分割成薄片撒在草方格里,藍藻遇水就會“復活”。
▲荒漠藍藻規范化培養基地。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供圖
生物土壤結皮如同“沙漠皮膚”,對沙面固定、沙化土地功能恢復、荒漠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維持等發揮著重要作用。“自然形成至少要10年,我們經過近20年研究,把這一周期縮短到了兩年左右,在攻堅戰中推廣應用了3600畝。目前看,這些藻類適應良好。”趙洋說。
科技成果“上新”,機械裝備“上陣”。植保無人機、沙障鋪設機、電動植苗器等多種機械設備應用到攻堅戰中,助力綠色版圖加速延展。
黑林村“90后”小伙鄭劍超,從小看著父輩肩扛草捆徒步進沙漠,如今他成了一名“飛手”,熟練地操作無人機,將物資吊運至沙漠腹地。“這款無人機能吊起90公斤的東西,飛2公里遠,省時省力。我們年輕人要發揮知識優勢,把治沙事業接著干下去。”
節選自《綠纓縛黃沙——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鎖邊”記》
記者:劉紫凌 張宋紅 馬麗娟 盧鷹 張澤鈺 于卓 王竹艾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宋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