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15日電 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與黑河中游的交匯處,高臺縣治沙人總愛指著遠處的沙丘算一筆“時間賬”:十年前,胭脂堡灘的流沙每年向南推進數米,壓得村莊喘不過氣;如今,站在沙丘制高點望去,草方格織就的“金色鎧甲”裹住沙丘,梭梭、紅柳在網格間舒展枝葉,輸水管道如銀線穿梭,將6萬畝荒漠繡成了望不到頭的綠毯。
這片地處河西走廊的沙區綠洲,曾被332.06萬畝沙化土地和539.58萬畝荒漠化土地“包圍”,占縣域面積超八成的沙患,既是生態考題,更是生存挑戰。如今,高臺人用鐵鍬與智慧作答,在“三北”工程攻堅戰中寫下了沙退綠進的生動注腳。
固沙先固水,科技破難題
“沙丘上種樹,得先跟沙子‘約法三章’。”高臺縣治沙推廣站干部陳占偉蹲在草方格旁,手指劃過扎實的麥草:先鋪1.5米見方的草方格鎖住流沙,再在網格中栽梭梭,最后鋪滴灌帶送水——這套“固沙-栽苗-輸水”的組合拳,讓成活率從過去的不足三成躍升至七成以上。
為解沙地缺水的“卡脖子”問題,高臺人在荒漠里建起“水網矩陣”:黑泉鎮胭脂堡灘2座4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如同“大水缸”,50座500立方米的蓄水設施像“小水窖”,93.5公里的輸水管道織成“毛細血管”,將黑河水引到沙丘頂端。在最大的風沙策源地西沙窩風沙口,無人機吊運稻草精準投送,沙障機日均鋪設30畝草方格,效率是人工的15倍,曾經的“人海戰術”變成了“人機共舞”。
圖為高臺縣種植的防沙林帶。楊艷敏 攝
治沙亦治窮,綠富兩相宜
在三橋灣林場的果園里,早酥梨掛滿枝頭,長勢喜人。誰能想到,這片年產20多萬斤鮮果的寶地,十年前還是寸草不生的戈壁。“400畝經濟林,20多個品種,既固了沙,又鼓了腰包。”林場負責人算起賬:光果樹收入就有80多萬元,還帶動周邊農戶務工增收。
高臺人深諳“綠起來才能富起來”的道理。他們在交通干線旁種葡萄、梨等,在荒漠里栽早酥紅梨,9.73萬畝經濟林年產5.3萬噸林果,產值達2.1億元。甘肅共裕農牧公司把3000畝戈壁灘改造成梨果園,金河灣產業園種植3000畝艾草固沙,“沙窩窩里長出金果果”成了生態經濟的真實寫照。
圖為高臺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正在維護樹木。楊艷敏 攝
眾人齊栽樹,戈壁變綠洲
“愛聚張掖植綠意”公益項目的公示牌前,志愿者們正揮鍬栽下梭梭苗。高臺創新建立“財政投+項目扶+社會捐”的多元機制,1.37億元“三北”工程資金作引導,中華慈善總會的公益項目來助力,吸引專業合作社、造林大戶加入,形成了“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的治沙合力。
近十年,高臺縣累計營造林52.23萬畝,工程固沙5.58萬畝,退化草原修復治理及圍欄148.9萬畝,有效遏制了風沙南侵,守護了黑河濕地和高臺綠洲。黑泉鎮村民秦國紅看著退去1公里的沙漠,笑著說:“以前屋里落沙得天天掃,現在風沙少了,莊稼也不受沙子欺負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圖為高臺縣胭脂堡灘的梭梭林。楊艷敏 攝
夕陽西下,胭脂堡灘的梭梭林在風中搖曳,投下斑駁的光影。這片曾被黃沙統治的土地,如今蛻變為萬畝綠地。高臺的實踐證明:治沙沒有捷徑,但只要把生態賬、經濟賬、民生賬一起算,荒漠就能變成綠洲,風沙就能化為甘露,在河西走廊上續寫更多“綠進沙退”的傳奇。
楊艷敏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