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到現在,西方不少人開始“算不過賬”了。
彈藥這么燒,俄羅斯怎么還沒彈盡糧絕?從2022年打到2025年,三年多了,俄軍不光沒停過手,反而越打越猛,炮聲轟不完,導彈接連飛。阿夫迪夫卡、巴赫穆特、馬林卡這些烏克蘭城市,幾乎每一塊磚都被炸過。關鍵每次大攻勢,都是俄軍先來一輪鋪天蓋地的轟炸。
按西方的邏輯,這種彈藥消耗強度,撐不過半年才對。2022年很多分析說“俄羅斯庫存不夠用了”,可到2025年,俄軍還在“火力全開”。這下輪到西方慌了。
彈藥是怎么來的?真有國家在背后幫?還是俄軍自己有神秘軍火庫?
俄羅斯這“彈藥永動機”背后,到底有什么貓膩。
俄羅斯的軍工體系,是靠蘇聯“打下的江山”。
別看蘇聯早就解體了,但軍工廠沒散伙,技術沒斷代。2022年戰爭一開打,俄羅斯政府就下令:“軍工系統全線轉入戰時狀態”。從烏拉爾山到伏爾加河,一條條老牌軍工線開始“滿負荷”運轉。
俄羅斯工業部長2023年曾說:僅炮彈產量就增長了三倍。
這可不是吹牛。2024年,俄官方數據顯示:僅常規炮彈年產量接近250萬枚,目標到2025年突破300萬枚。而且俄軍彈藥類型多:152毫米榴彈、122毫米火箭彈、迫擊炮彈……生產線全都“復活”了。
還有一點外界經常忽略:蘇聯留下了龐大的庫存。根據俄軍后勤系統2023年統計,俄聯邦接收的舊式彈藥原料超過50萬噸。這是什么概念?就是哪怕有一部分報廢或過期,只要稍加翻新,還能打好幾年。
俄羅斯的“彈藥翻新線”特別成熟——把舊炮彈拆開、重新加藥、換引信,就能上前線。這套系統就像個“舊衣回收站”,翻新后照樣穿。西方國家根本沒這習慣,他們更愿意“扔了重買”。
所以說,“家底厚”不是一句空話。俄羅斯這三年就靠這底子,頂住了西方幾十國的制裁與圍堵。
自己造:鋼、藥、殼,全鏈條本地化
俄羅斯的軍工系統,是極少數能實現本土全鏈條生產的體系之一。
首先是原材料,鋼材、鋁材、炸藥原料,俄羅斯自己都能煉。2023年西方開始全面限制含氮化學品出口,想卡住俄軍的火藥原料,結果俄羅斯國內的三家化工集團很快頂上了。
炸藥本身不是高科技,但對產量和原料保障要求很高。俄羅斯人早在2022年就開始擴建化工廠,保障軍工企業優先供給。
再看技術工人。西方不少軍工廠因為疫情裁員,等到戰時想招人,招不到。而俄羅斯戰時優先保障軍工人員待遇,2024年軍工行業平均工資直追IT行業。年輕人愿意進廠,加班費給足。
俄羅斯很多小城市就靠軍工廠吃飯,這種“工廠-社區一體化”的結構,讓生產能持續推進,不受外界干擾。三班倒、24小時連軸轉的軍工廠,在俄羅斯已經是常態。
外部“雪中送炭”:伊朗無人機,朝鮮炮彈
有自家底子也不夠,俄羅斯彈藥“用不完”,還因為有朋友“雪中送炭”。
2022年最先站出來的是伊朗。那時候烏克蘭突然遭遇一連串“自殺式無人機”襲擊,很多人都懵了。后來才發現,是伊朗的“沙赫德-136”。
這玩意兒便宜、夠狠,500公里射程,幾十公斤炸藥,能群發轟炸。
2023年,伊朗和俄羅斯直接簽協議,在俄境內建無人機工廠。韃靼斯坦的新廠到2025年計劃年產6000架,幾乎日均16架。
這些無人機不需要高端芯片,用的是民用導航模組、普通發動機,中國有大量供應商。這類“灰色軍品”,就成了俄羅斯繞開制裁的捷徑。
再看朝鮮。2023年開始,俄羅斯從朝鮮進口大批彈藥。韓國情報機構披露:2023年8月至2024年初,6700個集裝箱,大約300多萬發炮彈、50萬發火箭彈,源源不斷地進了俄羅斯。
朝鮮圖啥?很簡單:換糧食、換油、換技術。俄羅斯油多糧多,還有核潛艇、電戰技術,這對朝鮮來說是“稀罕物”。
朝鮮的彈藥質量被質疑“炸不了的概率高”,但俄羅斯一點不嫌棄。實戰中“能響就用”,沒響也能當心理戰”。
西方媒體經常炒作“中國支持俄羅斯戰爭”,但真相要復雜得多。
首先,中國沒有向俄提供殺傷性武器。但在“軍民兩用”領域,確實存在大量貿易。比如:數控機床(可用于制造導彈零部件)、工業攝像頭(可裝在無人機)、動力電池、燃料電池(可裝甲車備用電源)、化工原料(用于炸藥)。
2024年,美國方面多次公布“中國產品在俄無人機上的蹤跡”,比如華南地區某些民用電子廠的模組、光學元件。但這些產品都屬于“合法出口”,沒有違反國際法。
中國還有一塊“隱形支援”,是能源合作。
2023年,中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石油買家,全年進口突破1.4億噸。天然氣、煤炭貿易也大幅增長。西方把俄羅斯能源拉黑,中國這邊接盤,俄羅斯財政就有了喘息空間。
這些“血液型”經濟合作,對俄羅斯維持戰爭狀態起到關鍵作用。
反過來看烏克蘭這邊,彈藥問題幾乎成了“生死線”。
2023年巴赫穆特戰役,烏軍日均消耗炮彈約5000發。到2024年,這個數字漲到接近6000發。但北約答應的一百萬發炮彈,到2025年只交付了一半。美國國會一度卡住撥款,彈藥供給斷檔了三個月。
歐洲那邊也難。德國的“萊茵金屬”工廠直到2024年才開始擴產,目標是到2025年產70萬發。但這還不夠烏克蘭“半年打”。法國、英國的軍工產能加起來,還不如俄羅斯一家羅斯泰克。
美國雖然有儲備,但要兼顧中東、印太地區,不可能全給烏克蘭。以巴沖突升級后,美國軍援被迫分流,烏克蘭更難了。
人力也在迅速流失。根據烏克蘭官方數據,截至2025年,傷亡人數已超過50萬,且多數是熟練兵員。前線兵員平均年齡接近43歲,很多人身體已經跟不上高強度作戰。
烏克蘭試圖發展本地軍工,比如無人機自制、小批量榴彈炮,但面對俄方百萬級彈藥庫存和外援支持,仍顯得“杯水車薪”。
現在,俄烏沖突已經變成“消耗戰”和“科技戰”的結合。
俄羅斯靠大量常規彈藥壓制,烏克蘭靠西方的高精武器打擊點位。\\可問題是:精確武器貴、稀、少;常規彈藥便宜、量大、能撐場。
誰能撐得更久,誰就有談判的主動權。
這也是為啥,俄羅斯每次被問“準備談判了嗎”,都表現得不急不躁。他們知道,只要彈藥庫沒空,就還有籌碼。
西方當然也想“速戰速決”,但供彈一時半會兒上不來。2024年底,美國緊急撥款60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但主要用在高精武器和補貼軍人,傳統炮彈的“坑”依舊沒填上。
彈藥能決定戰場一時,卻換不來和平的根基。
俄羅斯靠著蘇聯的遺產、伊朗和朝鮮的支援,以及本土軍工能力,打出了一個“持久戰”的態勢。西方則在援烏的過程中,逐漸疲軟。三年打下來,雙方都沒贏,只是都在死扛。
但戰爭真正影響的是老百姓。
俄羅斯平民也受傷,烏克蘭人更慘。孩子失學、房子被炸、丈夫上前線、老婆去打兩份工,彈藥再多,也填不滿這些普通人生活的裂痕。
西方發現俄羅斯彈藥“永遠打不完”,其實是在看到一個國家,把戰爭變成了產業,把壓力變成了動力。而這場仗,最后也許拼的不是火力,而是誰先想“回家”。
愿這一天早點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