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突然學起中國,在特朗普對等關稅的最后期限臨近前,對美方放出狠話:要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跟美國進行談判。
日前,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部長戈亞爾在一場會議中表示,與美方的談判中要牢記國家的利益。
戈亞爾稱,自莫迪政府上臺后,他們與多個國家都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例如澳大利亞、阿聯酋、毛里求斯、英國、瑞士、冰島等國。
最后強調,與美方的貿易談判不會受到截止日期的約束,印度將從實力的地位出發進行談判,他們很自信,可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這話怎么聽起來這么耳熟?原來是中方曾多次跟美方強調,他們沒有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講話。只不過莫迪政府轉換了角色,要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與美方談判。
印度的貿易“朋友圈”擴張:底氣從何而來?
印度近年來確實在積極拓展貿易伙伴,試圖通過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自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印度先后與澳大利亞、阿聯酋、英國、瑞士、冰島等國簽署自貿協定,特別是2025年5月與英國達成的協議,被印度視為“戰略突破”。
根據協定,印度對英國出口的99%產品(如紡織品、玩具、珠寶)將享受零關稅,而英國則承諾逐步降低對印度汽車、威士忌等商品的關稅。印度政府預計,這份協定將在10年內使雙邊貿易額增長一至兩倍,同時吸引英國在清潔能源、數字技術等領域的投資。
此外,印度還在推進與歐盟的自貿談判,目標是到2030年將雙邊貿易額提升至2200億美元。這些自貿協定的簽署,確實為印度創造了新的出口渠道。
例如,2025年前五個月,印度對美國出口同比激增21.7%,汽車零部件、醫藥和IT服務成為關鍵增長點。印度官員認為,這種多元化布局讓印度在與美國談判時有了更多籌碼,即使美國加征關稅,印度也能通過其他市場彌補損失。
然而,印度的“朋友圈”擴張也存在明顯短板。一方面,印度簽署的自貿協定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在高端制造業和技術領域仍依賴進口。
例如,印度從英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和精密儀器,其關稅減免往往附帶嚴格的原產地規則,限制了印度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印度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協定更多是“市場準入換市場準入”,缺乏實質性的技術轉讓或產業鏈整合。例如,印度雖然與澳大利亞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但在稀土加工、半導體等關鍵領域仍難以獲得澳方支持。
莫迪的“自力更生”牌:制造業崛起與戰略資源博弈
印度的自信還源于莫迪政府推行的“自力更生”(Atmanirbhar Bharat)計劃,試圖通過政策扶持提升本土制造業競爭力。例如,印度在國防領域推動“印度制造”計劃,要求75%的采購預算用于本土企業,并設立國防工業走廊吸引投資。
截至2025年,印度國防企業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盧比,私營企業在國防生產中的占比提升至21%。在民用領域,印度的PLI(生產掛鉤激勵)計劃雖然整體效果未達預期,但在手機制造、制藥等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國,藥品出口額躍居全球第四位。
不過,印度的“自力更生”戰略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制造業占GDP比重不升反降,從2020年的15.4%降至2024年的14.3%,暴露出政策執行的低效和資源分散問題。
其次,印度在關鍵戰略資源上的短板依然突出。盡管印度稀土儲量居世界第三,但開采和加工技術落后,90%以上的稀土磁鐵仍依賴中國進口。2025年6月,印度最大汽車制造商瑪魯蒂鈴木因稀土部件短缺被迫削減電動汽車產量,凸顯了供應鏈的脆弱性。
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印度啟動了“國家關鍵礦產使命”,計劃投資1630億盧比(約合136億元人民幣)推動稀土開采和加工。但專家指出,印度缺乏先進的分離技術,且礦區基礎設施落后,短期內難以實現自給自足。例如,印度稀土有限公司主導的加工廠雖然投產,但產品質量不穩定,無法滿足高端制造業需求。
與此同時,印度還試圖通過國際合作彌補技術短板,例如與日本聯合開發海底稀土資源,與美國在“礦產安全伙伴關系”框架下合作,但這些努力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叫板美國的代價:印度的經濟軟肋與地緣風險
印度此次對美強硬,本質上是一場“以市場換籌碼”的博弈。印度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457億美元(2024年數據),美國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場,尤其在紡織品、海產品、汽車零部件等領域依賴度極高。印度試圖利用這一優勢,要求美國在農業、汽車等領域讓步,例如允許印度勞動密集型產品享受更低關稅,同時拒絕開放轉基因作物和乳制品市場。
然而,這種博弈存在巨大風險。首先,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一旦生效,將對印度87%的對美出口商品造成沖擊,預計使印度2025-2026財年出口減少73億美元。印度雖然計劃對美征收7.25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但具體商品清單尚未明確,且多為農產品和鋼鐵制品,對美國經濟影響有限。
其次,印度國內政治壓力巨大。農民團體強烈反對開放農業市場,擔心美國補貼農產品會沖擊本土小農經濟。2025年7月,印度農民組織Samyukt Kisan Morcha發起抗議,警告政府不要對美妥協。
此外,印度的地緣戰略選擇也可能削弱其談判地位。印度一方面在貿易談判中對美強硬,另一方面又在安全領域依賴美國,例如加入“四方安全對話”(Quad)并采購美國武器。
這種“經濟對抗+安全合作”的策略,可能導致美國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例如在關稅問題上施壓的同時,在軍事合作中給予印度有限讓步,從而分化印度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信息來源:印度高官:將從實力地位出發與美國談判,不受截止日期約束 2025-07-08海峽網
關稅談判進入倒計時,多個關鍵領域陷僵局,印度威脅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 2025-07-07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