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中國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圍起來了。
7月7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對14個國家加征關稅。
名頭上是整頓全球貿易秩序,實則鋒芒直指亞洲,尤其是中國牽頭的供應鏈體系。
這邊話音剛落,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卻在媒體面前對中國“好話說了一籮筐”。
什么互相尊重、期待會面、共同發展……說得跟春天來了似的。
可仔細琢磨,這不就是“打一巴掌,給個棗”嗎?棗是甜的,手卻是重的。
這場關稅風暴,不只是一個政策,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圍獵”,中國才是中心靶子。
這事表面看是對14國加稅,其實打在“邊”,痛在“中”。
你看名單里,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尼全在列。
這些地方,恰好是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繞道走”的關鍵落點。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美國之前加了中國的關稅后,中國很多企業為了出口不得不“借道”東南亞,在這些國家設廠、找代工,再把產品出口到歐美。
表面上看是“東南亞制造”,其實背后還是中資背景、還是中國方案。
比如,緬甸的紡織業,靠的還是中國的面料;泰國的電子組裝,離不開中企的管理和技術支持。
特朗普這一輪關稅,表面是圍攻亞洲,實則是“打中國的影子”。
繞道也不行,側翼也不許,干脆連“影子工廠”都給你一鍋端。
這不是加稅,這是圍剿。
你以為他只打東南亞?錯了,日本和韓國也沒逃掉。
25%的關稅,直接砸到了美國的兩個亞洲“鐵哥們”頭上。
這不是“誤傷”,這是“連坐”。
日本的半導體、韓國的電池,很多零部件都供給美國本土企業。
你一刀砍下去,砍到的不只是日韓,更是美國制造的“命脈”。
剛宣布三天,白宮立馬將原定7月9日執行的關稅,推遲到8月1日。
你說是巧合?不,這就是“急踩剎車”。
日韓已經火速抗議,韓國還在7月5日遞交了“豁免函”,請求美方網開一面。
特朗普這招,像極了“自己給自己挖坑”,你想打別人,卻忘了自己腳下也站著地雷。
真是:“左手打人,右手敷藥”,打著打著自己先疼了。
就在特朗普一腳踹翻亞洲時,貝森特卻在媒體面前“柔情似水”。
“中美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個經濟體”“我期待與中國同行會面”“中國給予了巨大尊重”……
聽起來像是春天的風,實際上是秋天的焦慮。
他為什么這么急著“說好話”?答案兩個字:稀土。
稀土是是手機、電動車、雷達、導彈、芯片……這些高端玩意兒的“骨頭鈣”。
中國掌握全球70%以上的稀土供應份額。
過去兩個月,中美在日內瓦和倫敦談了兩輪。
表面上美國的關稅從145%降到30%,看起來讓了點步,但稀土這塊,中國就是不松口,“個案審批、有序出口”。
據說現在包括特斯拉、英特爾在內的多家美企,稀土采購都卡在審批里,急得直跳腳。
貝森特跑出來示好,不是友好,是焦急。
你以為美國這兩年在搞“去中國化”,鼓勵企業轉去越南、柬埔寨、印尼?是的,理論上是這樣。
但這些國家的制造業體系并不獨立。
很多“替代基地”,其實只是“貼牌工廠”,背后還是中資控股、還是中國工程師。
特朗普一刀下去,不光砍了中國的“影子”,連自己精心策劃的“替代中國計劃”也一并砍了。
這不是分裂供應鏈,是自斷后路。
現在中國沒被圍住,美國自己先開始亂了。
不是所有人都買特朗普的賬。
7月5日,馬斯自己成立了個“美國黨”,公開反對貿易戰。
他說得直接:“貿易戰沒有贏家,美國制造正在為政策買單。”
不止他,越來越多的科技界、制造業大佬也開始“心里打鼓”了。
他們怕的不是中國反擊,是自己被拖下水。
一邊是特朗普“咬牙硬剛”,一邊是貝森特“低頭示好”。
這不是“紅臉白臉”,這是“左手打右手”。
面對美方的輪番操作,中國的回應三個詞:冷靜、克制、不退讓。
外交部早就放話:談,可以,但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平等基礎上。
稀土問題上,中國既沒有全面封鎖,也沒有一放了之,而是“審慎審批、個案處理”。
這不是拖延,這是掌握節奏。
換句話說,中國不主動挑事,但也不會輕易讓步。
你打你的算盤,我守我的底線。
特朗普這波“重稅風暴”,看著雷霆萬鈞,實則漏洞百出,他想用關稅圍住中國,卻先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一邊是對外“重拳出擊”,一邊是對內“火速降溫”。
中國則步步為營,牢牢守住主動權。
非常點評2025-07-08重稅砸向亞洲后,美國財長第一時間喊話中國,好話說盡,老底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