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7月5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透露已簽署12封貿易信函,將在7日發出并公布收信國,而這些信函直指8月1日生效的關稅政策。這一動作,讓本就緊張的全球貿易局勢再添變數。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策略正從“暫緩”轉向“強攻”。按其說法,已簽署的12封信函將告知相關國家具體關稅,稅率最高達70%,且8月1日就會正式征收。這種“突然襲擊”式的操作,延續了特朗普慣用的談判伎倆——用模糊信息制造壓力,逼迫對手在猜測中讓步。
石破茂(資料圖)
目前,市場普遍推測日本、印度、韓國和歐盟最可能“上榜”。日本首相石破茂此前公開表示,不會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做出重大讓步,哪怕特朗普以“解決米荒”為誘餌、以加征25%汽車關稅為威脅,日方仍堅持“通過貿易維護國家利益”。印度則因美在印巴沖突中的冷漠態度及G7會議上的“冷遇”,直接將美國告上WTO,反制其對印鋼鐵加征的關稅。韓國新總統李在明更打出“實用外交”牌,強調“經濟依賴中國”,讓美韓貿易談判陷入僵局。歐盟方面,談判焦點集中在飛機零部件、烈酒等商品的關稅豁免條款,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明確表示,7月9日前無法達成最終協議,反制措施“所有手段都在考慮中”。
從4月初到7月9日,美國“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即將結束,75個受影響國家中,僅英國和越南選擇妥協。英方在汽車領域接受10%的加征關稅,越方則同意美對其商品加征20%關稅(原威脅加征46%),換來美對越出口零關稅。這種看似“雙贏”的協議,實則是弱勢方的無奈之舉。
但日印韓三國的硬剛,卻戳中了特朗普的痛點。日本金融機構此前大幅拋售美債,直接迫使美國暫停關稅戰;印度在貿易談判中從“迎合”轉向“反制”,用WTO訴訟表達不滿;韓國因政權更迭,新政府“親華實用主義”立場讓美韓貿易談判失去原有節奏。這三個美國在亞太的重要盟友集體“唱反調”,讓特朗普的關稅策略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數據顯示,美日已進行六輪談判卻顆粒無收,美印談判停滯,美韓談判更是被李在明形容為“雙方都不清楚想要什么”。
歐盟(資料圖)
在特朗普的關稅清單中,中國的缺席顯得格外醒目。究其原因,三層考量浮出水面。其一,中美此前在日內瓦、倫敦的談判雖未達成最終協議,但中國市場的龐大體量與反制能力,讓美國不敢輕易加碼。特朗普打算先“捏軟柿子”,處理完其他國家再威逼中國。其二,特朗普擔心繼續與中國談判會讓其優勢擴大,畢竟印度、歐盟等已開始效仿中國的反制策略,若多國聯手,美國將陷入被動。其三,美媒透露特朗普計劃10月訪華,甚至可能受邀參加九三閱兵,這讓他不得不提前釋放善意。
為給訪華鋪路,特朗普政府主動對華連退兩步:取消對華出口集成電路設計軟件的制裁禁令,解除對中國乙烷出口的管控措施。這兩項措施直接惠及美企利益,也顯示出美國在科技、能源領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事實上,中國早已用行動證明反制決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關稅戰的責任完全在美,而中國的供應鏈韌性與市場吸引力,正是特朗普“不敢碰”的核心底氣。
李在明(資料圖)
特朗普以為揮舞關稅大棒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可美國本土行業的擔憂早已顯現。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曾向南都記者指出,關稅政策會大幅增加本土制造成本,各國報復性關稅更會削弱美產品出口競爭力。美國家具家居協會、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等機構也紛紛發聲,擔心關稅導致物價上漲、供應鏈斷裂。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若8月1日關稅正式生效,全球供應鏈將面臨重構,而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很可能成為“買單者”。
如今,12封貿易信函如同12枚定時炸彈,懸在相關國家頭頂。特朗普賭上國運的關稅策略,看似在向盟友施壓,實則暴露了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日益孤立的處境。當日本拋售美債、印度告上WTO、韓國轉向“實用外交”,當中國成為“不敢碰的釘子”,這場由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最終走向或許遠超特朗普的預期。而全球市場都在觀望:8月1日的關稅大幕拉開后,特朗普能否收拾得了這盤亂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