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兒涼快哪待著去,這句話真不是罵人,是發自內心的關切!
全球高溫歐洲最熱!熱到核電站都扛不住關機了,柏油路面接近融化狀態,車輛行駛后留下明顯胎痕,就連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都被曬的彎了腰。
新聞報道稱埃菲爾鐵塔被曬彎
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高溫已造成歐洲至少300人死亡,其中西班牙高溫相關死亡病例達260例。
廣州日報2025-07-03熱浪侵襲歐洲已致多人死亡
令人意外的是,法國政客就裝不裝空調吵起來了,而法國官方為了讓民眾少開空調竟建議民眾“租個避暑的房子”,直接被罵到刪文…
法國衛生部官網截圖
歐洲空調荒
根據央視的報道,熱浪席卷多個國家,引發高溫預警,還給一些地區帶來干旱等極端天氣,歐洲極端高溫眾生相:民眾熬,游客逃。
歐洲氣溫熱度
法國成為重災區之一,多地氣溫逼近40℃警戒線,為保護學生健康,超過1300所學校被迫停課,德國鐵路因軌道高溫全國停運,北威州公交系統癱瘓,沒有空調的車廂成了移動蒸籠。
這些數字背后是殘酷現實:德國僅3%的家庭擁有空調,英國普及率也只有5%,即使在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空調覆蓋率也不足50%。
部分國家家庭空調普及率
歐洲空調普及率低的背后,是歷史、文化與政策的多重枷鎖,建筑層面,意大利威尼斯要求空調外機必須隱藏于建筑立面后,安裝成本增加3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德國柏林老城區禁止破壞石墻結構,打孔需經過文物部門審批,文化觀念上,國際能源署指出,歐洲人長期將空調視為“美國式過度消費”,德國綠黨曾批評空調“加劇溫室效應”。
經濟壓力更讓普通家庭卻步:法國25%的居民表示“無法承擔每月100歐元的空調電費”,英國安裝一臺空調的總成本高達2000歐元,相當于普通工人半月工資。
中國空調“閃電馳援”
當歐洲陷入“清涼危機”,中國空調企業成了“救世主”,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年1—5月,中國對歐洲空調出口達1277.3萬臺,同比增長31.5%。
美的專為歐洲老建筑設計的PortaSplit便攜空調,因無需打孔、插電即冷,甚至有些小型號用一個充電寶就能續命,這種極致的便利性,完美地切中了歐洲當下的痛點,在德國兩周內售罄10萬臺。
海爾R290環保冷媒機型獲歐盟生態標簽認證,能效比超出歐盟標準20%,在意大利銷量激增3倍。
寧波港開通“中歐空調專線”,將運輸時間壓縮至15天,佛山工廠24小時滿負荷生產,“歐洲訂單排到了9月”。
耐人尋味的是,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空調的“救命之恩”集體噤聲,BBC報道高溫時聚焦“歐洲應對措施”,CNN分析“熱浪成因”,卻對街頭排隊搶購中國空調的場景視而不見。
與之對比,中國媒體詳細追蹤出口數據,記者拍到德國門店“售罄”標牌,這種沉默背后,是歐洲氣候政策的尷尬:倡導“碳中和”限制空調使用,卻依賴中國空調救命。
但當高溫引發的公共安全危機全面爆發時,系統被迫做出了選擇,美學固然重要,但市民的生命安全顯然是第一位的,那些曾經嚴防死守的法規,一夜之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法國政府開始掏錢,補貼低收入家庭安裝空調,意大利修訂建筑法規允許臨時安裝,西班牙甚至立法,要求所有新建學校必須配備制冷系統。
法國一個噴霧降溫站
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到2050年,歐盟的空調數量可能會增至2.75億臺,是2019年的兩倍多,這場靜默的降溫革命證明:在生存需求面前,任何文化慣性都將讓位于科技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