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珠???????????
曾幾何時,大銀幕的光影是許多動畫人追逐的終極夢想,可如今,一批批動畫番劇的劇場版正掉頭涌入網大賽道。
就拿今年來說,已經上線的就有劇場版《神印王座劇場版:伊萊克斯傳奇》《仙逆劇場版:神臨之戰》,《斗羅大陸劇場版:劍道塵心》《斗破蒼穹劇場版:塵行逆旅》《完美世界劇場版:九劫焚天》也即將上線。
把時間軸往前撥,《畫江湖之天罡》《西行紀之再見悟空》《西行紀之重生篇》《吞噬星空劇場版:血洛大陸》《完美世界劇場版》同樣繞開了院線,在網大賽道占據一席之地。
而早在2020年時,幾乎與骨朵交流的所有動畫制作公司都在醞釀劍指院線,但到了今年,這些公司們又都告訴骨朵:“網大和動畫番劇有天然的適配度。”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行業邏輯與市場考量讓他們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網大賽道,國產動畫的好去處
“大家慢慢發現,網大的用戶和國產動畫番劇的用戶基本重合。”廣州某動畫公司負責人大K告訴骨朵,兩類群體均以18-35歲男性為絕對主力,對玄幻、仙俠、熱血題材的接受度遠超其他品類,且日均網絡娛樂時長穩定在2.5小時以上。
《畫江湖之天罡》的爆發就是典型例證。作為《不良人》系列的衍生網大,其核心觀眾正是從番劇積累的8000萬粉絲中轉化而來,上線首日便憑借218萬付費用戶創下紀錄,這種轉化效率在院線市場幾乎難以復制。
有同行向阿k透露,《神印王座劇場版:伊萊克斯傳奇》的付費用戶中,有73%是該系列番劇的歷史觀看用戶,而《西行紀之再見悟空》的觀眾重合率更是高達82%。
“現在國產動畫番劇基本上都是一周一更,這就說明動畫番劇就是陪伴生意,既然是陪伴生意肯定是更新越頻繁黏性越強,而平臺算法則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優勢。”
阿K透露,《仙逆劇場版:神臨之戰》定檔后,平臺用智能推薦系統立即向《仙逆》番劇的忠實用戶推送預約提醒,最終推動該片預約量達到370萬,實現了未播先火。
而這種“番劇養用戶,網大收成果”的模式,讓制作方無需為陌生受眾支付成本,只需要潛心服務原有的有付費意愿的用戶即可。所以像《斗羅大陸劇場版:劍道塵心》這樣有粉絲底盤的項目,即便經歷改檔,仍能憑借千萬級番劇粉絲基礎維持高期待度。
相比之下,院線動畫面臨的用戶匹配難題更為突出。按照阿K的測算,一部成人向動畫要進入院線,需額外投入上千萬的宣發費用吸引非核心觀眾,而網大宣發費用卻不足百萬。甚至有的制作方只有十幾萬的預算,主要的宣發陣地就是他們在各平臺的官方賬號。
“《仙逆劇場版:神臨之戰》口碑并不好,但后續制作公司和平臺一定還會再開發系列網大的。”阿K告訴骨朵,國產動畫番劇轉戰網大賽道,已經成為了業內的新趨勢。這背后,是網大“低成本試錯、高周轉變現”的特性與動畫IP長線運營需求的契合。
即便單部作品口碑不及預期,依托番劇積累的粉絲底盤,仍能通過持續產出實現閉環。阿K認為這種“細水長流”的模式遠比院線“孤注一擲”的押注更穩妥。
有人零成本,有人高成本
“如果重制全部數字資產那肯定成本高,而升級數字資產會按照升級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成本。”杭州某制作公司負責人Bird告訴骨朵,對制作公司來說,數字資產的復用率直接決定成本高低。
所以番劇積累的海量模型、場景、動作庫,成為了網大最珍貴的“家底”。比如某劇場版的大場面只是將動畫番劇的場景提升了30%,又將主角的服飾進行了細節調整,這樣一部90分鐘左右的劇場版的制作成本僅需300萬。
而一些直接復用動畫番劇數字資產的劇場版成本更低。據Bird分析,按照6個月的制作周期,所有工作人員的成本和制作成本不會超過150萬。
他透露,當前許多動畫制作公司的網大項目基本上都不要外包公司參與,而是依靠自家的員工來制作劇場版。這筆費用對動畫制作公司來說更像是運營成本,而不是制作成本。在Bird看來,這樣的項目基本屬于“零成本啟動”。
當然并非所有動畫制作公司都“墨守陳規”,也有公司會為網大量身定做數字資產,然后再投入到番劇使用。
就像某些公司會在劇場版先使用一些比番劇質量更高的場景,讓粉絲在付費內容中優先體驗,而在后續只需要會員才能觀看的內容里,再陸續使用這些規格更好、更精美的場景。
比如此前上線的《畫江湖之天罡》就是用了大量全新的數字資產,甚至為了向觀眾展現大唐風采,還做了打鐵花特效。“我記得不僅是有打鐵花,《天罡傳》還有兩次著火的戲。”Bird解釋道,鐵花和火本身就是難做的元素,一是需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二是這兩個元素的動態有很多變形,所以成本相對較高。
“我覺得花大錢還是花小錢并不是那么重要,因為目前能做劇場版的IP都是比較有競爭力的動畫番劇,或者已經運營五年以上的番劇。”Bird認為現階段制作劇場版的關鍵不在于成本高低,而在于能否借助成熟IP的影響力,進一步激活粉絲熱情、拓展IP的商業價值。
“劇場版一定會‘常年化’”
“趨勢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很常見。”阿K認為,那些運營多年的成熟IP,會借助網大“低成本試錯、高周轉變現”的優勢,形成“番劇更新維持熱度+網大集中變現”的穩定模式。
就像《西行紀》《完美世界》等系列,已經通過多部網大鞏固了粉絲群體,接下來很可能會保持每年一部的節奏,既讓IP生命力不斷延續,也為制作公司帶來持續的收益。“對平臺和制作公司來說都是好事,我判斷未來會有更多年番、半年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部劇場版。”
而Bird對劇場版的看法更加樂觀,他了解到許多動畫公司已經組建了專門制作劇場版的部門,為的就是能夠每年制作多部劇場版。“其實很多日本動畫到一定體量就有劇場版了,有的是上院線的,有的也是在電視端或者網絡播出的。”
在Bird看來,國內動畫劇場版的發展軌跡正在向成熟市場靠攏。日本那些體量龐大的動畫IP,往往通過劇場版不斷拓展故事邊界、深化角色魅力,形成了番劇與劇場版相互賦能的生態。如今國內動畫公司組建專門的劇場版部門,正是在復制這種成熟模式。而且依托網大賽道的靈活性,國內劇場版完全有可能實現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精準的用戶觸達。
“動畫番劇其實還是缺少超級IP的,現在的年番、半年番、季播番都在吃原著的紅利。”Bird直言,因為承載了原著的底盤,番劇必然要為原著粉服務,所以很多創作者沒有辦法將大量的改編創意融入到故事。但劇場版不同。
一方面是劇場版可以融入許多原創劇情,或嘗試全新的劇情。大膽的創作者甚至還能在劇場版調整主要角色的人設,為整個IP動畫化的后續內容提供新鮮靈感與方向,讓IP故事線更具延展性和驚喜感。比如通過劇場版中角色的某次突破性選擇,為番劇后續的劇情發展開辟新的支線,讓粉絲對IP的未來充滿期待。
另一方面,劇場版也是制片方篩選創作者的重要方法之一,畢竟“是騾子是馬都需要拉出來溜溜”,而網大的單片付費形式也能更好地驗證創作者的能力與市場認可度。觀眾愿意為某部劇場版付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作者對劇情節奏的把控能力和塑造角色的功力等,制片方可據此判斷創作者是否適合參與更重要的IP開發項目。
從曾經對院線的集體憧憬,到如今在網大賽道的深耕細作,國產動畫番劇向劇場版的轉向,本質上是對市場規律的精準把握與行業生態的自我優化。
隨著“常年化”成為劇場版的發展共識以及創作者在劇情、人設上的不斷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動畫番劇加入這個賽道,書寫屬于自己的“番外”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