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海洋公益行動
廈門生態親海倡議
座談會
2025年6月26日,“美麗海洋公益行動 廈門生態親海倡議”座談會在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的新浪廈門公司舉行。本次座談會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聯合70.8海洋媒體實驗室主辦,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派代表出席,匯聚了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的專家,以及廈門市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別網上委員聯系點、廈門市思明區科協、民盟廈門市湖里區經濟支部、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新浪廈門、紅樹林課堂、欣源野童、不懂實驗室等在內的十余家涉海機構、社會組織及中小學校代表。
座談會上,民盟廈門市湖里區經濟支部“生態親海”調研小組發布了備受關注的“生態親海”調研報告;與會各方代表圍繞該報告及生態親海主題進行了熱烈研討,最終共同發出“生態親海”公益倡議。
倡議緣起
近年來,隨著“趕海”視頻的火爆,“趕海”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參與,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來到人們的眼前,讓人們意識到萬千生命的力量,感受潮汐更替的奇妙。值得注意的是,不恰當的“趕海”方式可能會影響海灘生物生存,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負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4年發布的《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提出:積極開展多樣海洋文化宣教及科普活動,增強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吸引社會各界共同愛海護海、親海近海。
如何在滿足公眾親海的樂趣,發展文旅經濟,同時保護好潮間帶生態,是一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議題。為此,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發起了美麗海洋公益行動,生態親海示范點項目,意在引導社會關注該項議題,并參與其中,促進濱海文旅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廈門生態文旅新名片。
調研報告
民盟廈門市湖里區經濟支部“生態親海”調研小組發布的報告顯示,“趕海”活動近年在各大網絡平臺熱度持續高漲。抖音平臺上,“趕海”話題總播放量突破1000億次,其中“廈門趕海”超3929萬次,位居地域熱門話題第15位;小紅書平臺上,“趕海”話題瀏覽量超47億次、討論量達807萬次,“廈門趕海”瀏覽量超2225萬次,位列地域話題第10位。
這一現象充分反映了公眾對“趕海”的濃厚興趣與強烈需求。然而,報告指出,要將這股高漲的熱情有效轉化為既能滿足深度體驗、又能保障生態保護、同時驅動文旅發展的可持續模式,當前還面臨幾方面的突出瓶頸:
首先是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規模化、規范化的研學生態產品存在明顯缺位,難以滿足寓教于樂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真正優質的生態文旅產品供給仍顯不足,無法匹配龐大的公眾熱情。
其次是模式設計尚不成熟。報告中揭示的一個核心矛盾是“生態保護”與“文旅體驗”往往存在脫節現象,如何兼顧二者仍是關鍵挑戰。此外,雖有豐富的區域自然資源稟賦,但在將其提煉塑造為具有吸引力的差異化IP方面,仍有待加強,未能充分釋放其獨特價值。
面對這些結構性挑戰,亟需系統性的思考和創新性的引導。調研報告在深入剖析這些關鍵問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專家建議
楊盛昌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
化解沙灘壓力,客流亟需疏導
一個地方,如果大家都去了,生態干擾會過大。人流量過于集中在少數幾片海灘時,往往產生的生態干擾過大,會超出環境的承載力。將人流量分散開來,或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廈門海邊值得看的地點很多,但沙灘相對較少。沙灘是最容易親海的地方,所以易于吸引游客聚集,進而容易超出沙灘的承載力。
賴禎黎
——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
研創并舉,厚植海洋文化體驗
海洋文化到底是什么?外地的游客過來廈門看一下就走了,其實對于海洋文化都不夠了解。比如我們要能夠在研學里告訴游客一些有趣的海洋文化的知識、常識。比如我們需要一系列的高質量海洋文化短視頻的開發,包括我們海洋文化的童謠、海洋的傳說。
包括后續,還可以有一些文創產品的產出,那游客在體驗完生態親海之后,還可以把廈門的海洋文化帶走,這樣才會是更深層次的體驗。
游偉偉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
人工創造新生境,建設示范探新路
示范點建設、以及與文旅的結合,有兩個矛盾:一個是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另一個是公益與流量的矛盾,協調起來難度很大。
我們有沒有可能以一種公民科學家的身份,去造一塊地,不僅是去海邊看看,我們還可以去人工創造一個生物多樣性生境,這個概念現在是全球很多國家都在做。我們示范點也不一定只選一個地方,可以有一個都市型的示范點,再有一個郊野型的示范點。
袁習武
——廈門市思明區科協
少年播海種,家社共潮生
如果說在青少年的內心中有種下這種海洋科普的種子,那他可以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然后去傳播到每一個家庭,再從家庭傳播到整個社會面。
陳強
——民盟廈門市湖里區經濟支部
識海需深探,科研式研學破題
海洋生物多樣性很多,很多人很感興趣,但卻不知道它們是什么,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在研學的過程中,能與一些科研類的做結合,讓孩子拿顯微鏡去看一看生物,或者做一些生物解剖之類的,增加一些實踐動手的內容,可能他們也會更感興趣一些。
肖雨淳
——紅樹林課堂
可持續親海:全民共醒守灘涂
自然流的公眾,比起遇到我們這樣的科普機構,更有可能的是遇到當地的普通漁民,并模仿他們的行為(去挖花蛤)。
一塊灘涂,本地漁民世代在這里利用灘涂生活,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外地的游客如果大量涌入同一塊灘涂,模仿漁民的行為,不僅會擠占漁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也很容易超出生態承載力的限度。
做生態親海,很大程度上需要全民的自覺,需要讓全社會都意識到生態可持續的重要性。
雪狼
——自然教育機構欣源野童
趕海升維:從“捕撈”到多樣親海
現在“趕海”搜索量(話題度)很大,但往往大家一提到“趕海”,就以為是帶個鉗子帶個桶,去海邊抓東西。我們要做的生態認知,要達到我們期望的效果,就需要讓體驗變得更多樣,讓大家對“趕海”有多樣的認知,才能夠更好的跟文旅結合,并產生相對應的可持續的產品。
我們的生態親海產品可以把藝術創作、凈灘、游戲、水質調研等等一系列體驗類型的課程設計成產品。使得產品更多元性更加豐富,而不單單只是“抓”這一行為,這樣就能夠更好地跟文旅結合形成多樣化產品。
共同倡議
在第17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8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到來之際,為響應全國海洋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喚醒社會各界對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諾,倡導公眾通過生態親海認識海洋的美好、重要性以及保護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必要性,實現人與海洋之間的良性對話,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恰逢新一年暑假趕海熱潮即將到來之際,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70.8海洋媒體實驗室攜手各界代表,共同發出以下“生態親海”倡議:
查潮汐看天氣,了解當地海況
——安全近海。
理解當地文化,尊重社區民俗
——文明觀海。
重科普細觀察,多拍照拍視頻
——新潮探海。
不亂挖少破壞,保護海洋環境
——生態親海。
倡議機構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廈門市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別網上委員聯系點
福建省海洋生態文明促進會
廈門市漁業協會
廈門市海洋與水產學會
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漁業分會
廈門市觀鳥協會
泉州市濕地學會
海洋化學與應用技術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廈門理工學院海洋文化傳播基地
廈門市思明區科協
民盟廈門市湖里區經濟支部
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
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
新浪廈門
紅樹林課堂
欣源野童
可持續一廈
不懂實驗室
福建省皇室童緣服飾有限公司
(倡議單位持續更新,歡迎各機構共同參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