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特朗普對14國的關稅重棒還是砸下來了,值得關注的是,當地時間7月7日,特朗普還簽署了一條行政令,唯獨把中國排除在外,貝森特也在此時放出風聲,表示期待未來幾周與中國同行見面,一起做一些事情,或徹底暴露了特朗普的真實目的。
在特朗普首批發出的14封信函中,日韓被宣布征收25%關稅,而東盟的幾個國家比如泰國征收36%、柬埔寨征收36%、緬甸征收40%,印尼征收32%,老撾征收40%。
除此之外,塞爾維亞征收35%,孟加拉征收35%,波斯尼亞征收30%,南非征收30%,馬來西亞征收25%,哈薩克斯坦征收25%,突尼斯征收25%。
為什么會優先選擇這14個國家呢?
首先,日韓作為美國的盟友,關鍵時刻卻成為了特朗普對等關稅“最難啃的骨頭”,特朗普掀桌子,表示美國把日本“寵壞”了,威脅日本如果不滿足美國的要求,就會被征收30%到35%關稅。
石破茂的態度也很強硬,表示堅持維護國家的合法利益,還提及到了日本作為美國的最大的海外投資國,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頗有威脅的意思。
但別說,這一招奏效了,因為在最新的關稅稅率中,日本被征收的稅率為25%。
比4月2日的24%高,卻比特朗普威脅的要低。
此外,東盟幾國都被征收了高額關稅,就不得不提到此前與美國達成協議的越南,其20%關稅遠遠低于這些國家,而剩下的幾國,你還會發現一個特點,就是跟中國關系還不錯。
不過這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在于,特朗普在公開這14封信函后,馬上簽署了一份行政令,延長所謂的“對等關稅”暫緩期,從7月9日推遲到8月1日。
換句話說,這些國家與美國之間的關稅還有回旋的余地,前提是要與美國談判達成協議。
看到這,你會發現特朗普已經擺明了,就是先處理好其他國家,在談判中達成孤立中國的交易,再來集中精力對準中國。
因為貝森特已經放風,表示期待未來幾周與中國同行見面,一起做一些事情。
未來幾周,不是具體時間,這意味著,特朗普團隊很有可能要視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而定。
倫敦以及日內瓦談判,中美短暫的達成了休戰協議,但特朗普也明白,美國現有籌碼應不能迫使中國進一步讓步。
眼下,特朗普將針對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暫停期限再次延長至8月1日,此舉明顯透露出其戰略意圖:即優先通過談判或其他手段解決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分歧,進而集中力量對中國施加更大壓力。
特朗普的潛在邏輯在于,若至8月1日,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涵蓋東盟多國以及日本、韓國等在貿易問題上展現出妥協態勢,那么中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外部壓力環境,從而可能被迫在貿易談判中對美國做出讓步。
而彭博社8日報道,此前對美表現強硬的歐盟,已經急了,想要讓步。
要知道,王毅外長剛剛訪問歐盟,努力彌合中歐之間的分歧,然而歐盟卻一直制造新的分歧點,自然就不能排除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以犧牲中國的利益來換關稅減免。
面對這種潛在的情況,中國率先動手了。
據商務部6號通知,自7月6日起,在政府的采購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對等反制措施,同時對預算金額4500萬元以上的醫療器械采購中,將歐盟企業排除在外。
而在前不久,中國商務部還宣布了對歐盟的白蘭地征收反傾銷稅。
雖然這些行為,影響還是有限,但其傳遞的信號卻非常嚴厲。
歐洲國家似乎認定中國會無限容忍歐盟,甚至還讓中國理解歐盟的貿易壁壘,完全是想站著把飯要了。
如今中國重拳出擊,就是為了告訴歐盟以及其他蠢蠢欲動的國家,國家之間,利益為先,如果執意損害中國的利益,中方也絕不客氣。
俗話說的好,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因為其他國家也在觀望中美,如果中國態度能繼續強硬,說不定這些國家就會扛一扛,畢竟現在的美國自己也不好受,馬斯克要建立新政黨,內塔尼亞胡千里迢迢去華盛頓“求救”,俄烏沖突局勢進一步升級,而美國2025年第一季度的GDP萎縮了0.5%。
可見,當下的處境對于中國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頭條深一度#
信息來源:《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對等關稅”暫緩期延長至8月1日》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