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陳明煬、許浩、劉安剛
重慶南開(融僑)中學校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利用技術為教學服務,使教與學更健康高效,智能助力教學成為一個熱點課題。
初中生三維空間想象能力較薄弱,在學習幾何、光學、電路、磁場等較抽象知識時比較吃力,而傳統教具在進行相關演示實驗時,直觀性或者原理揭示性不強,通常需要教師構建模型進一步解釋。若將增強現實技術與教具相結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實驗的弱項,在真實實驗基礎上,加上增強現實的原理展示輔助,進一步提高直觀性,幫助學生更快突破難點,并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提升教學效果。
設計目的
增強現實教具需要依托實物呈現匹配的增強現實效果,在制作時需根據識別物進行單獨訂制,在使用時需要與識別圖精確匹配。
目前,市面上優質增強現實教學資源較少,多數是以虛擬仿真仿冒,演示時缺少真實器材的現象對應,不適用于物理實驗和新課的演示教學,實用性較低。如找技術團隊從代碼開始制作,構建一套增強現實器材的費用較高,通常需要數萬元。對于教師而言,教學工具經常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對象進行調整,因此增強現實教具更適合教師個人學會相關技術后,根據教學目的進行個性化制作。
本項目以初中物理磁學、電學這兩個相對抽象的知識概念為例,用低技術門檻方式,制作一系列增強現實可視化物理教具,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課后自主探究。
設計原則
以真實實驗為基[1]
物理學科是基于真實現象的實驗學科,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講解時都不應脫離真實現象,增強現實只是讓學生能更快認識現象背后物理規律的技術輔助。
以直觀可視為途
教具最大的價值就是揭示原理,提高教學效率。增強現實教具具備較強的直觀性和便利性,對于傳統實驗難以有效說明的物理原理能進行較為直觀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可讓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易學可調為魂
教具的增強現實展示效果應降低技術門檻,可讓教師根據不同教學目的進行設計調整,便于因材施教。
以提升教學為核
以初中磁學的新授課為例,如圖1所示,教師一般先通過實驗進行現象探究和歸納,再構建模型與事實進行印證,幫助學生建立概念。但初中生在建立磁場概念時,想象磁感線的空間分布存在一定困難,將增強現實用于輔助物理實驗,使磁感線變得直觀(圖2),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
圖 1 傳統課堂授課流程
圖 2 自制增強現實物理教具——條形磁體周圍磁場
制作過程——以增強現實識別通電螺線管極性為例
步驟1.選定識別圖或識別物
圖3是從學生作業中節選的一幅圖,問題也標于其上,最終的制作目標為:攝像頭拍到該圖時,就能顯示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與極性。
圖3 識別圖范例
為了讓識別更準確,識別圖的選取有嚴格要求。增強現實平臺是通過圖像內容的色塊、形狀等細節確定識別圖的位置和狀態,應盡量選取銳利、清晰、細節豐富、高對比度的圖像作為識別圖,不選過高、過寬、內容簡單重復、大色塊多、空白太多、模糊的識別圖,從而增加識別的穩定性。具體細節參數詳見表1。
步驟2.制作三維模型與動畫——以免費開源軟件為例
①測量并記錄識別圖(目標實物)的長寬等細節,作為繪制三維圖像的基礎依據。②利用Blender、3Dmax或3DOne等三維模型設計軟件,基于識別圖制作增強現實效果模型。
若不會三維模型設計,可利用騰訊混元3D、Tripo、Aiuni等人工智能工具等進行三維模型生成,或者在“打印啦”等3D模型網站中下載現有模型進行修改,最終成品如圖4所示。
圖 4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繪制
增強現實教具的展示效果均通過三維模型及動畫設計和制作實現,在網絡上有很多教程可供參考。
步驟3.賦予實物增強現實效果
利用WebAR平臺Kivicube,將制作好的三維模型導入場景中,并將三維模型移動到識別圖的對應位置。通過縮放、旋轉等模型操作功能進行調整。作品調整好后,將獲得觀看二維碼,用手機等智能設備掃描,即可進入識別網頁。允許使用攝像頭后,將攝像頭對準識別圖,進行增強現實教具使用,其效果如圖5所示。
圖 5 增強現實物理教具——通電螺線管磁場與極性判斷
增強現實教具應用案例
增強現實教具——串聯與并聯電路電流可視化
設計目的用于初中電學的新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在串聯電路中電荷是如何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為什么串聯電路中一個開關控制所有用電器等。
特點效果如圖6所示,基于真實實驗,虛實結合,幫助學生更快理解電流與串聯電路的特點。
圖 6 串聯與并聯電路電流可視化及演示視頻
適用場景教師課堂教學,用實物器材+手機投屏+教室大屏幕,進行現場展示。
增強現實教具——摩擦起電原理
設計目的用于初中電學的新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摩擦起電原理、電荷定向移動方向等。
特點效果如圖7所示,基于真實實驗,虛實結合,幫助學生更快理解摩擦起電原理。
圖 7 摩擦起電原理及演示視頻
適用場景教師課堂教學,用毛皮緩慢摩擦橡膠棒,使橡膠棒帶電,同時手機投屏增強現實效果到大屏幕,進行虛實結合的原理展示。
增強現實教具——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
設計目的用于初中磁學的新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切割磁感線運動、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切割方向與磁場方向對感應電流方向的影響等。
特點效果如圖8所示,基于真實實驗,虛實結合,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初中電磁感應現象與相關規律。
圖 8 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及演示視頻
適用場景教師課堂教學演示。同時手機投屏增強現實效果到大屏幕,進行虛實結合的原理展示。
增強現實物理書——多媒體教材
設計目的這一用法雖在其他科目的書籍中已有運用,但教師可根據需要,靈活修改顯示內容,幫助學生在寒暑假自學。
特點效果如圖9所示,為紙質書可視化賦能。
圖 9 融合增強現實效果的多媒體教材樣例
適用場景寒暑假,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自學和預習新課。
初中物理增強現實教具的價值
教學價值
本系列增強現實教具,以其獨特的增強現實效果,給物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樣貌,可視化強、不脫離實際現象、技術門檻低,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也給物理教師備課提供了更多選擇。
創意價值
雖然作品利用現有的商業平臺實現基礎功能,但在作品制作時經查新發現暫無他人將其與教學聯系起來。相關作品以初中磁學、電學新授課為基礎,同時還制作了光學系列和熱學系列,均能在傳統實驗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可視化程度,增強對物理現象背后原理的展現能力。
推廣價值
作品的制作流程并不復雜,可以向其他教師推廣制作經驗,從而提升本校及區域教育的數字化水平,以點帶面促進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如圖10所示,截至目前,曾以該系列增強現實教具為主題,受邀開展過2次區級講座、1次重慶市區縣級國培和市級國培講座、1次云南省國培講座、1次新疆高中物理暑期遠程培訓講座、1次全國網絡沙龍講座。部分參與交流的教師根據提供的資料,在培訓現場就制作出了增強現實教具樣例,其他教師也均有良好的反饋,表明教師對這類教具有興趣和需求,可推廣程度高。
圖 10 增強現實融入物理教學的輻射引領講座
參考文獻
[1]聶鑫,李甦.AR教育資源支持下的初中物理在線實驗教學研究[J]. 教學與管理,2022(6):94-96.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課題批準號K23YG1090042)與重慶市南岸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課題編號2022-A-009)的研究成果之一]
該項目獲得第 38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一等獎
微店訂閱流程
step 1
step 2
點擊圖片直接跳小程序
來源 | 《中國科技教育》2025-02
編輯 | 孟想
審校 | 若惜、朱志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