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先生,在科學大講堂活動中分享了一段發人深省的成長往事。
初中一年級的錢永剛曾被推薦參加北京市數學競賽選拔。
結果,考試當天他徹底愣住了:
“卷面上好多知識點我根本沒接觸過,完全找不到解題思路,最后只能交了白卷,那次總共才考了三十幾分。”
作為科學巨匠之子,這樣的成績無疑令人難堪。
錢永剛帶著試卷和滿腹委屈回到家,向父親抱怨考試內容嚴重超綱。
錢學森仔細看過試卷后,不僅沒有責備,反而擺擺手笑著說:“你這么想,我倒認為這次考30分對你未必是壞事!”
錢學森解釋道,校園考題都有標準答案,但人生難題往往前所未見,正因如此,這次失利反而可能成為最好的成長契機。
這番開導讓錢永剛如釋重負。
多年后,錢永剛的人生軌跡幾經轉折,他曾兩度輟學,也有過一段軍旅生涯,34歲國防科技大學本科畢業,40歲順利獲得碩士學位。
回首往事,他終于真正領悟:那張30分的試卷和父親的安慰,是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在這場父與子的互動里,錢學森獨特的教育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
植根于錢學森教育理念中的這三條核心智慧,堪稱家庭教育的“黃金法則”,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與踐行。
01
關于家庭教育:
拒絕滿分焦慮,激發孩子內驅力和自主性
錢永剛小時候的成績總是差點意思,5分制試卷總拿4分,但錢學森從不批評他。
一次班主任勸他說:“像你這樣的條件,不應該有4分,你應該都拿滿分才行。”
后來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他真考了滿分,興奮地拿給父親看,然而錢學森卻連句表揚都沒有,他淡淡地說:“我看有兩個4分也很好。”
錢學森常鼓勵兒子多看一些自己喜歡看的書,做一些喜歡做的事。
每到周末晚飯后,他會坐在沙發上問兒子:書看得如何了?
錢永剛后來回憶:“一個暑假讀下來,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
在錢學森看來,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知識真正的熱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這種教育方式,與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理念不謀而合。
蒙特梭利曾說:“教育不是為上學作準備,而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
她強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分數只是一時的,而孩子的內驅力和自主性,才是決定他們未來人生高度的關鍵因素。
當孩子在興趣、自主性和勝任感驅動下學習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創造力和持久力。
反觀當下,唯分數論的教育觀念大行其道,家長們往往將孩子的分數視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能考出高分,不惜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他們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一旦孩子達不到,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
而這種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就被分數和焦慮所籠罩,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未來發展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前一陣,《人民日報》點贊了一位 11 歲的“烘焙小達人”馮睿。
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她,已經熟練掌握幾十種糕點制作,每一款成品都色香味俱全,讓人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更令人驚嘆的是,她在暑假期間,從制作到擺攤吆喝、售賣,全程獨立完成,單日營業額最高達500元。
當有人提醒母親要以孩子的學習為重時,這位母親卻堅定地站在女兒的熱愛這邊,她沒有報補習班,而是購置了十幾本美食書和烘焙工具。
馮睿媽媽坦言:“我不羨慕別人家孩子成績單上的全優,因為她除了學科成績,其他方面都是全優。”
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孩子塑造成統一的學霸。
像馮睿媽媽這樣,看見孩子的閃光點,支持他們按自己的節奏綻放光彩,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教育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被過度要求滿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著一對不合格的父母。
請記住,人生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
與其推著孩子奔向虛幻的終點,不如陪他們在成長路上探索未知的可能,體驗突破的喜悅。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在自由探索中發現自己的使命;最深的愛,是在放手時依然傳遞著無言的支持。
02
關于言傳身教:
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請務必以身立教
很多人都好奇錢學森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錢永剛在采訪里的回答讓人出乎意料:
“如果說我們家有什么教育秘訣的話,那就是不教育。要說言傳,我們家幾乎沒有,主要靠身教。”
在錢永剛的成長記憶中,幾乎從未聽到父母對他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他們認為以身立教更有力量。
例如,錢學森夫婦很愛讀書,家里擺滿了大人及孩子感興趣的各類圖書,在濃郁書香氛圍的熏陶下,錢永剛也逐漸養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
如今,只要遇到感興趣的書籍,無論其內容在當下看來是否實用或有明確目的,他都會找來看。
再者,錢學森做學問時極其注重持之以恒, 他從不急于求成,而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厚積薄發。
錢永剛也學著父親穩健扎實的作風,不僅在專業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更在長期積累中逐漸養成了潛心鉆研的定力與靈活應變的智慧。
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治學態度上,更滲透到待人接物的細節里。
錢學森回國后,國家為了讓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為他配備了一名廚師。
廚師做菜手藝非常好,但是不識字,十五歲出來當學徒工。
當時的錢永剛對這位目不識丁的廚師,態度上顯得有些輕慢。
一次,家中的廚師問錢永剛:“永剛,你知道為何你父親、母親每次來吃飯都穿戴整齊嗎?”
錢永剛當時被問住了。
廚師解釋道,那是你爸爸媽媽看得起我們,尊重我們!
這次對話讓錢永剛大為震撼,他明白了要尊重別人,不僅包括長輩、上司、同事等,也包括社會地位不如你的人。
錢學森夫妻這種無需言說的行為示范,像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影響著他的一生。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直接、最深遠的教育。
與其反復灌輸道理,不如先規范好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起真實可見的行為榜樣。
相反,如果父母自身行為不端,即使對孩子進行再多的說教,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沉迷于手機、游戲,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有些家長在生活中自私自利,卻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
這樣的言傳身教,只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會模仿父母的不良行為。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重新審視的過程。
真正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而是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
尤其當我們愿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并主動為之改變時,這種姿態本身,就是給孩子最強大的力量。
說到底,教育本就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當你開始重塑自己,孩子的蛻變,往往也會以最驚喜的方式回饋于你。
03
關于人生選擇:
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引導者而非決策者
當高中時期的錢永剛對前途感到迷茫,提出想輟學參軍時,錢學森沒有橫加干涉,而是接受了孩子的決定。
十年后,錢永剛決定重拾大學夢想,報名參加高考時,錢學森依舊尊重他的選擇。
在報考專業時,他本想穩妥些,報考和自己專業相近的自動化控制專業,錢學森鼓勵他遵從自己的想法,大膽去闖。
最后他選擇了自己的興趣所向,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系,34歲大學畢業時,他在同學中已是老大哥,卻也終于圓了年少時的求學夢。
錢學森用看似放手的方式,實則培養了兒子最寶貴的品質,那便是在風雨中自己掌舵的能力。
他注重的不是傳授具體知識,而是培養孩子應對人生選擇的核心能力。
教育家梁啟超的家教理念也是如此。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個個成才,創造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
和許多家長緊盯學業的方式不同,他十分尊重每個孩子的興趣選擇。
在給孩子的信中,他曾這樣寫道:“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翻閱《梁啟超家書》會發現,他很少給子女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反而更注重通過耐心引導,幫孩子認清自身的真實意愿,成為自己人生的決策者。
也正因這種尊重個性、注重引導的教育理念,梁啟超的子女最終涉獵建筑、考古、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且在各自的專業范圍內都取得了顯著建樹。
教育的本質不是塑造,而是適時放手,讓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教育論》中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孩子成為自主自立的成人,而非永遠依賴父母的孩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許多人生選擇,許多家長總是以“為孩子好”為借口,替孩子做出決定。
比如,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強迫孩子學習鋼琴、舞蹈等藝術特長;
有些家長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不考慮孩子的意愿,為孩子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
這種做法,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還可能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和痛苦。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教育的對立面不是無知,而是控制。”
若父母總想著操控孩子人生的每一步,自以為是在為孩子規避風險,實則是在無形中扼殺了他們試錯的勇氣。
父母代為踏平的路,看似一路坦途,到頭來卻可能變成阻礙孩子前行的溝壑;
而孩子自己摔過的跤,雖帶著疼痛,卻能在歷練中淬煉意志,最終化作滋養孩子茁壯成長的寶貴養分。
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成長,他們才能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04
當下,無數父母深陷教育焦慮,為孩子每一次考試的分數憂心忡忡。
回望錢學森的教育智慧,我們忽然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一時分數的得失,而在于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不在于刻意的說教,而在于日復一日的身教;
不在于為孩子鋪就坦途,而在于賦予他們披荊斬棘的勇氣與能力。
教育是一場靜待花開的過程,讓我們用愛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相信他們終將綻放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點亮文末愛心,與所有家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