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今日(7 月 8 日)報道,我國行政區劃代碼管理領域首個部門規章 ——《行政區劃代碼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將于今年 9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
行政區劃代碼,這個概念聽起來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但其實身份證號里面用來表示戶籍所在地的前六位數字,就是行政區劃代碼。
報道稱,本次《辦法》的出臺實施,主要是為了解決此前因行政區劃代碼的管理沒有專門的規章制度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行政區劃代碼是行政區劃建制法定主體地位的重要標志和標識,通過一串 6 位或者 9 位數字的行政區劃代碼,就可以快速準確地識別出這個行政區劃建制的行政層級、隸屬關系、建制類型等關鍵信息。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司長燕翀表示,代碼相當于行政區劃建制的“數字身份證明”。
一定時期以來,由于行政區劃代碼的管理沒有專門的規章制度,這就帶來了確定代碼的責任不明確、規則不健全、程序不完善以及代碼發布不及時、信息獲取難等問題,甚至存在極個別的錯碼漏碼重碼情況,影響了代碼應用的有效性。《辦法》的出臺實施,將為代碼確定的權威性、管理的規范性、使用的統一性和應用的有效性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辦法》提到,縣級及以上代碼由民政部確定,鄉級代碼由省級民政部門確定。設立行政區劃時編制代碼,撤銷行政區劃時廢止代碼,變更隸屬關系時廢止并編制新的代碼,界線變更、駐地遷移、更名等行政區劃調整沿用原有代碼,這樣既保證了代碼與行政區劃建制之間的唯一對應關系,又減少了不必要的代碼變更。明確了省、地、縣、鄉四級行政區劃代碼的數字位數和構成,規定了各個號段代表的不同建制類型,提出了順序編制、唯一對應、廢碼不用等編碼要求。
IT之家從報道獲悉,全國 34 個省級行政區劃建制、333 個地級行政區劃建制、2846 個縣級行政區劃建制和 38712 個鄉級行政區劃建制,都有自己特定的行政區劃代碼。民政部每年在國家地名信息庫發布一次全國省、地、縣、鄉各級代碼全量信息,同時規定,省級民政部門每半年發布一次本地區鄉級代碼全量信息。
報道提到,在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信息系統中都要使用行政區劃代碼,很多企業的管理系統也要用到行政區劃代碼。比如大家辦理戶籍、社保、醫保、出生證明、婚姻登記,背后的信息系統都關聯著行政區劃代碼,到銀行辦業務、在地圖上查信息、網上購物、收寄快遞,底層數據也都有行政區劃代碼。這些系統的運轉關系到千家萬戶和我們每一個人。通過消除“系統壁壘”、打通“信息通道”,能夠讓個人在政務辦事、公共服務、日常生活中享受更高效、更精準的服務,切實提升生活的獲得感與安全感。
民政部表示,我國將進一步加強代碼信息數據管理和應用研究,推動拓展代碼應用場景,更好發揮代碼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服務管理的應有作用。
本文源自:IT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