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
撰文丨凌 駿
責編丨汪 航
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
盧煜明 院士 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提供超1000萬次無創產前檢測 。
自2011年起,盧煜明先后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并斬獲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化學)、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等業內最高榮譽,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
同時,利用相關技術,近十年 盧煜明又投身癌癥無創早篩。2022年,他和團隊發布了突破性技術FRAGMA, 有望 通過采集少量血液樣本,就可以在早期一次性篩查出50種癌癥 。
由于一系列杰出成就,2024年10月, 盧煜明院士獲“第五屆價值醫療泰山獎-臨床研究獎”。
盧煜明院士(右)獲“第五屆價值醫療泰山獎-臨床研究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范先群院士(左)為他頒獎
1983年,盧煜明考入 劍橋大學 ,并在1986年提出了 改變全球產前診斷格局的科學假設:如果孕婦的血液中存在胎兒細胞,那么通過簡單檢測孕婦的血液,就可以檢驗胎兒細胞的DNA信息。
此后10余年,盧煜明放棄了當醫生的機會,潛心實驗室,歷經無數次失敗的嘗試,最終于1997年在 《柳葉刀》 發表文章 《母體血漿和血清中存在胎兒DNA》 , 成為無創產檢史上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
2011年, 無創性產前診斷 ( NIPT )技術實現轉化, 在美國 率先開始 臨床推廣 。2017年, 我國將NIPT技術正式列為臨床體外診斷的正規方式,并出臺相應技術規范。
據統計,我國每年先天性致愚致殘缺陷兒占出生人口總數的4%-6%,而NIPT的無創傷性避免了侵入性診斷帶來的流產、感染等風險,DNA測序技術也保障了檢測的準確率,為全球出生缺陷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4年,盧煜明院士在接受“醫學界”專訪時介紹,他如今 有一半以上的科研精力 轉向了 癌癥相關的研究。希望 在 未來5年 通過相關技術, 可以多發現一些不同癌種的早期篩查手段 。
“ 如果能在國內成功推出,并且證明確實可以降低患癌人群死亡率,減輕疾病負擔,5年內能做到這個,我會非常高興?!?盧煜明院士說。
2025年1月8日,香港中文大學宣布,盧煜明為學校第九任校長。 他曾對“醫學界”表示,升任港中文校長后,希望能將自己和團隊既往在 基礎研究和轉化方面 的 工作 經驗 ,進一步在 學校 推廣, 并在 科研工作的機制上 爭取 改進空間,進一步提升科研效率。
在今年年初的“上任公開信”中, 盧煜明承諾 ,將 與大學成員保持開放溝通,讓港中大人發揮集體智慧,引領大學竿頭日進, 并鼓 勵學生把握港中大各式各樣的學習機會,努力追求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及多元文化意識的“仆人領袖”;培養創新思維,盡力為全球挑戰尋求解決方案 。
歐洲科學院由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等多個國家科學院于1988年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于英國倫敦,是國際上學術領域最廣泛、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
該院院士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生命科學4個學部、23個學科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目前約有5500人,其中包括近9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歐洲科學院院士主要在歐洲各國院士中遴選,被提名候選人首先由來自不同國家的院士推薦到所在的學部,經學部委員會初審后推薦到提名委員會進行通訊評審,通過后提交歐洲科學院專門委員會審議,最后由歐洲科學院董事會選舉產生,是一項崇高的國際學術榮譽。
附“醫學界”專訪盧煜明教授的相關報道:
附“價值醫療泰山獎”相關信息: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