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8日訊(記者 郭子碩)今日,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今日在債券通周年論壇2025上透露,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數項債券通優化擴容的措施,將“南向通”參與機構范圍擴展至理財等非銀機構。
由于業內此前已有相關預期,消息發布后旋即引發市場熱議。
作為2021年9月上線的跨境債券投資機制,“南向通”允許境內投資者通過該機制投資于香港債券市場。截至2025年1月末,“南向通”債券余額達5610億元。此前,2022至2024年每年的凈新增規模分別為3521億元、88億元和1883億元。
而此前,只有兩類投資者可以通過“南向通”開展境外債券投資:一是經人民銀行認可的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包括2020年度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中的41家銀行類金融機構;二是QDII/RQDII。
對此,多名受訪理財人士直言政策層面“水管拓寬”,較此前依賴QDII基金的海外配置模式更為便捷。華北某理財機構認為此舉利好香港跨境資金流動,為投資香港市場增添新路徑。
有利互聯互通,業內等候業務細則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于麗峰告訴財聯社記者,一方面這可以幫助理財及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機構通過債券“南向通”渠道投資全球債市,擴展非銀資金投資組合有效邊界,提升組合投資回報和風險收益比;另一方面,將債券南向通交易擴大到非銀行金融機構將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提高香港債券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進而提升其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對于試點機構要求,有華南理財機構人士稱,暫不清楚相關情況,仍需等待具體細則出臺。
于麗峰認為,本輪兩項優化擴容措施的推出,將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債市的互聯互通,擴大境內外資本的雙向流動規模,增強雙邊市場聯動性,助推國內債券市場基礎設施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推動制度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與“南向通”當前年度總額度為5000億元等值人民幣(約699億美元),每日額度為200億元等值人民幣(約27.88億美元)相比,境內機構通過QDII渠道出海仍面臨額度限制。據外匯局6月末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共批準191家QDII機構,累計批準額度1708.69億美元,較上一年5月9日的1677.89億美元增加30.8億美元。其中,銀行類金融機構由275.8億美元增至最新的282.4億美元。
事實上,年內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舉措也為境內機構自主“走出去”提供了便利,包括擴大跨境支付系統、新增QDII額度等。按照6月末外匯局更新的名單,中國銀行及中銀理財、工商銀行及工銀理財、交通銀行及交銀理財、建設銀行及建信理財、光大銀行及光大理財、寧銀理財、杭銀理財等銀行及理財子分別獲得5000萬美元的新增QDII額度;貝萊德建信理財、北京銀行及北銀理財分別獲批4000萬美元新增QDII額度。
仍有15家理財公司未獲QDII額度
當前,仍有信銀理財、民生理財、華夏理財等15家理財公司仍未獲得QDII額度。除證監會另有規定外,QDII基金可投資于銀行存款、政府債券等金融產品或工具,同時對投資不動產、實物商品及高杠桿操作實行嚴格禁令。
“在國內債券市場收益率處于歷史低位、QDII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債券‘南向通’參與機構擴容為國內非銀機構提供了參與國際債券市場的新途徑,特別是目前美國、歐洲等地區的債券收益率相對較高,且與國內外債券價格的相關性較低,若能夠在組合中加入海外債券,將有助于提升國內非銀機構投資組合的回報和風險收益比。”不過,于麗峰也指出,“南向通”額度限制仍存,并需關注匯率風險,理財等非銀產品需積極把握債券“南向通“參與機遇,同時做好風險管理,提高組合收益。
普益標準研究員孫圣欽、石書玥表示,相較于外資銀行QDII理財產品,理財公司QDII理財產品雖具備防御性資產配置優勢,但匯率風險對收益的侵蝕效應較為顯著,同時,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也需重點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