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在山東這片崇德向善的沃土上,總有一群平凡卻閃光的人:他們尊老愛幼、勤懇實干,誠信為本、樂于助人,危難面前挺身而出,關鍵時刻勇于擔當。他們以一言一行傳遞溫情,用點滴善舉守護他人,是我們身邊最真實、最可靠、最溫暖的力量。
即日起,“文明山東”微信公眾號推出《尋找身邊好人》專欄,發現齊魯大地那些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凡人善舉,講述他們的感人故事,讓我們一同為身邊好人點贊,讓這份向上向善的力量薪火相傳。
替亡夫盡孝,
用愛撐起一個家
張桂梅,女,1977年6月生,棗莊滕州人,群眾,滕州市南沙河鎮河匯村村民。“有我在,你在天堂放心吧!”這是當年30歲的張桂梅對亡夫的承諾。丈夫慘遇車禍身亡,面對年幼的孩子和年邁多病的公婆,她不離不棄、拒絕改嫁,以“為公婆養老送終”為前提招夫“入贅”,共同擔起扶老攜幼的責任。曾獲棗莊市十大孝星、棗莊市最美青年、最美滕州人、最美南沙河人等榮譽稱號。
意外喪夫,柔弱肩膀挑重擔
2002年,25歲的張桂梅經人介紹嫁到了南沙河鎮河匯村,開始了幸福的生活。可就在2007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不僅帶走了丈夫張某年輕的生命,也帶走了往日的甜蜜和幸福。
愛人的離去讓她痛不欲生,一度對未來生活喪失信心,但是風燭殘年的公婆和年幼無依的孩子讓她頓時清醒過來。于是張桂梅默默擦干眼淚,掩蓋住內心的痛楚,一個人咬著牙扛起了照顧全家的重擔。她每天早出晚歸,扛著鋤頭,挑著水桶,奔走在田間地頭,汗水和著淚水揮灑在這片土地上;回家后,她悉心照料公婆和兒子。為了不讓公婆看出她的難過和艱辛,張桂梅總是面帶笑容,希望能讓這個不幸的家庭盡快走出傷痛。
招夫入贅,同甘共苦傳佳話
張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卻幫不上什么忙,心里十分著急,于是就勸她早日改嫁。可張桂梅不同意,“我可以帶著孩子改嫁,但誰愿意接受兩個不沾親不帶故的老人呢?”
“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這是我應該替丈夫承擔的責任。”張桂梅堅定地說。最后,在大家的勸說下,張桂梅只好同意改嫁,但是她有個前提,必須招夫入贅前夫家中,一起伺候兩位老人,否則她終生不嫁。她的這一要求在整個村子傳開來,很多條件合適的男人都打了退堂鼓,然而還是有人被她這份執著的孝心打動了。忠厚老實的劉信聽說她的故事后深為感動,他認為張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說明她很孝順,于是拍著胸脯答應了。
就這樣,一個新家庭組成了,張桂梅和劉信夫婦陪伴著前公婆,照顧著孩子,一家五口住在一起,互幫互助,日子不算富裕卻非常充實。后來,家里又添了一個小生命,帶來了更多歡聲笑語。同時,張桂梅也沒有撇下劉信的父母,同樣照顧得很周到,一有時間就和丈夫去公婆家,親手做上一頓熱騰騰的飯菜,搶著刷鍋洗碗、做家務。劉信的父母深明大義,非常認可兒媳婦和劉信的做法,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復了恬靜幸福。
盡心盡孝,真情傳承好家風
2015年,前婆婆王傳美突發疾病去世。面對孤單落寞的前公公,張桂梅和劉信打定主意,無論再忙再累也給老人更好地照顧。為了多賺點錢補貼家用,兩口子每天早出晚歸,忙得連軸轉。
三年前,公公又摔傷了胯骨,一到冬天只能在室內呆著,張桂梅便特地在公公的房間里安裝了家里唯一的空調,又配備了電暖氣,夫妻二人一回到家就開始細心照顧公公吃飯、穿衣、洗漱,收拾家務,堅持為他端屎端尿、擦洗身體,從不嫌棄、從無怨言。公公腿腳不利索,張桂梅再三思考后便選擇在村附近的工廠上班,盡可能節省路上時間,為了讓他準點吃上熱飯熱菜,張桂梅每天5點多起床做好早飯去上班,中午休息時間又要匆忙趕回家為公公做午飯,而回到工廠,工友幫她從食堂打來的飯菜都放涼了。
在張桂梅和劉信的言傳身教下,兩個兒子也都懂事孝順。大兒子在濟南讀大學,節假日勤工儉學,利用自己的美術特長在培訓班兼職,暑假回到滕州還跑過外賣,用辛苦賺來的錢補貼學費,還為父母精心選購了禮物。由于父母忙于照顧前公公,上初中的小兒子主動提出住校,希望讓辛勞的父母少操點心,住校的他一個星期回來一次,也要爭著做家務、照顧爺爺,在父母有空時一起去看望張桂梅和劉信的父母,幫助老人們打掃屋子,并和他們分享校園生活中的趣事。
歲月風雨急,砥礪見真情。這個經歷坎坷的重組家庭,如今充滿了幸福和歡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