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中,有一座被稱為“世界的肚臍”的孤島——復活節島。
這里最著名的,是那些沉默凝視著大海的摩艾石像。它們高達數米,由火山巖雕刻而成,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于孤獨與文明的古老故事。但最近瑞典學者的一項研究,卻把我們對這座島的認知徹底“翻了個底朝天”。
被打破的“孤立傳說”
復活節島(又稱拉帕努伊島)位于智利以西3000多公里處,是地球上最偏遠的有人居住島嶼之一。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大約公元1200年,一群來自東波利尼西亞中部的航海者乘雙體獨木舟抵達這里,之后便與外界徹底隔絕,獨自發展出了獨特的摩艾石像文化。
但Uppsala大學的PaulWallin教授團隊用新證據推翻了這一“孤立敘事”。他們對比了波利尼西亞1000多個島嶼的考古數據和碳14測年結果,發現一個驚人事實:過去800年間,復活節島并非“一座孤島的獨白”,而是經歷了多波新移民的登陸——勇敢的航海者不斷從西太平洋向東跨越重洋,為這座島注入新的文化基因。
被重新“連線”的文明密碼
研究的關鍵線索藏在“阿胡平臺”里。這些由長方形石塊堆砌的平臺,原本被認為是復活節島獨有的“摩艾基座”,但學者們發現:阿胡(又稱瑪拉埃)其實是東波利尼西亞所有島嶼的公共祭祀空間,甚至在更西邊的湯加、薩摩亞等地也有類似建筑。
更顛覆的是時間線:過去認為阿胡文化是從西向東傳播,但新研究指出,復活節島的阿胡可能反而是“源頭”——大約在公元1300-1600年,這種建筑形式從復活節島反向傳播到了西邊的其他波利尼西亞島嶼。這意味著,當時的島嶼之間存在著活躍的“互動網絡”,新思想、新技術在東西方向反復流動。
從“孤島”到“驛站”的啟示
為什么過去會認為復活節島“與世隔絕”?或許因為歐洲人18世紀登陸后帶來的災難——血腥沖突、奴隸貿易讓島上人口銳減,原本的文化脈絡被切斷。但在那之前,這里更像一個“太平洋驛站”:多批移民帶來不同的技術與信仰,阿胡平臺見證著祭祀傳統的交融,摩艾石像則可能是社會等級形成后,各群體展示權力的“紀念碑”。
研究團隊成員HeleneMartinsson-Wallin教授的回憶,為這段歷史添了抹現代注腳:“80年代我初到島上時,沙灘是雪白的,幾乎看不到人;21世紀初再去,沙灘泛著藍光——湊近才發現,那是全球洋流帶來的微小塑料碎片。”曾經連接島嶼的海洋,如今成了污染的通道,這或許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古老也最現代的詮釋。
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總給人“孤獨守望”的印象,但新研究告訴我們:它們的誕生,本就是文明交流的產物。
你還知道哪些“看似孤立,實則連接”的文明故事?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也別忘了把這篇打破刻板印象的文章轉給好奇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