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金額巨大的貿易順差備受關注。其實30年來,我國的外貿順差金額和增速也曾經歷巨大起伏,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配置與對外貿易政策的有效調整才逐步取得了穩定且高昂的年度外貿順差金額,并保持高增速,而隨著關稅戰的烈度仍在升級,我國外貿順差或許仍將繼續走高,但外貿企業可能遭遇較之以往更多的困境與難點。
外貿順差的不同階段
上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我國的外貿順差從數百億元逐漸增長至2400億元以上,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該階段外貿的主要力量,在紡織品和玩具等品類具有巨大的價格優勢,雖處在價值鏈低端,但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高技能工人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
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后,我國的外貿順差也正式邁進高速增長期,以八年時間(2001年至2008年)完成從200多億美元到近3000億美元的巨大跨越。低成本仍是該階段我國的主要產業優勢之一,而我國獨步全球的工程師紅利也開始逐漸展現效能,一方面能夠有效承接海外企業來華布設生產基地,一方面能夠快速吸收相關技術化為己用,紡織品和玩具等傳統出口產品之外,品種繁多的電子產品成為外貿產品主力。
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無差別殺傷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的外貿發展,外貿順差在2009年時大幅滑落,直至2015年才再次創下新高。但也是在該階段起至今,我國的產業發展全系邁向中高端,高品質的中國制造成為中國外貿的堅實底氣。
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經濟領域同樣摩擦不斷且延續至今,已經加冕并守穩“世界工廠”的我國因為產業的規模、體量,得以保持較高的外貿順差,但外貿格局已經發生巨變,最典型的即是從更傾向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市場到全域開發國際市場,重點發力新興市場,高技術產品成為外貿出口的重要錨點,在全球產業鏈中深度嵌入。
外貿順差與企業獲益
總體來說,產業升級和匯率變化是我國的高金額、高增速外貿順差得以穩定保持的重要因素,從單一的價格優勢到越來越多的出口產品以品質、品牌優勢制勝。但全球需求疲軟與“中國+1”政策的廣泛執行,我國外貿承壓常態化,順差增速起伏不定。
最為關鍵的是,為了保障外貿這駕馬車的穩定,對其他領域有所影響,出口退稅政策的利與弊愈發成為爭議焦點。更關鍵的是,“外貿順差巨大但企業、民眾獲得感不明顯”的聲音不時出現。
這是因為,外貿戰我國不落下風,但金融戰我國非常被動,這也影響到了外貿領域,中國產品的價格波動導致眾多外貿企業的利潤下滑,企業并未真切受益。有說法是,大量的外貿順差由價格戰所主導,企業實際利益難以保障,大量中低端制造業遷出中國后,在帶走一定數量的出口產品份額的同時,也對外貿和內需都造成了影響。
從今年1-5月的外貿情況來看,今年我國有望取得1.2萬億美元的外貿順差,這在中美脫鉤加劇的大背景下頗為不易。美國發起關稅戰的目的并不只是讓美國制造回流,讓中國制造衰落同樣是其重要目標。外貿順差企穩或走高的背后,是中國必須贏下且穩住的全球市場主導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