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消息顯示,中歐高層近期舉行重要會晤。會晤期間,歐盟向中方提出三項訴求,同時馮德萊恩作出積極表態,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馮德萊恩(資料圖)
在稀土出口管制議題上,歐盟將中國正常的資源管理政策視作“貿易武器化”。事實上,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是基于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國家安全考量。數據顯示,全球約70%的稀土加工產能集中在中國,中國承擔著全球稀土供應的主要責任。歐盟卻無視自身稀土產業鏈發展不足的事實,單方面要求中國放寬管制,實則是企圖以較低成本獲取關鍵戰略資源,這一訴求完全罔顧中國合理的產業政策和資源保護需求。
俄烏沖突問題上,歐盟無端指責中國在沖突中扮演的角色。中國始終秉持勸和促談的立場,積極推動和平解決方案。中國提出的“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的中國立場”文件,包含12條建設性舉措,體現了中方為推動停火止戰的誠意。反觀歐盟,持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不斷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卻將責任歸咎于堅持中立勸和的中國,這種邏輯難以令人信服。
馮德萊恩(資料圖)
在中歐貿易領域,歐盟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卻對自身存在的貿易保護行為避而不談。歐盟頻繁對中國光伏、電動汽車等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限制中國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數據顯示,過去三年歐盟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數量增長近40%。歐盟在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的同時,卻為中國商品設置貿易壁壘,這種雙重標準嚴重破壞中歐貿易公平環境。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提出要求的同時,也對中歐合作作出積極評價。
馮德萊恩強調中歐經濟高度互補,雙方在氣候變化、綠色能源等領域存在廣泛合作空間。其態度轉變背后,或源于歐盟自身面臨的經濟困境。數據顯示,2024年中歐貿易額達8500億歐元,中國連續7年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也獲取豐厚收益,經濟利益驅動下,歐盟不得不正視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
馮德萊恩(資料圖)
回溯中歐建交50年歷程,雙方在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然而,歐盟近年推行的“去風險”政策,一定程度上沖擊雙邊互信基礎。部分歐盟國家將中國視為“系統性對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對中國企業設置限制,背離中歐合作共贏的大方向。中歐關系的未來走向,取決于歐盟能否摒棄零和思維。
中國始終以開放包容態度對待中歐合作,積極落實《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25年議程》。歐盟若想推動雙邊關系重回正軌,應停止無端指責與不合理要求,在平等對話基礎上尋求共同利益。唯有如此,中歐方能在世界百年變局中,為全球經濟復蘇與國際秩序穩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