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總第923期
值日編輯:賈麗豪 毛雅欣
審核:關云逸 石雅風
執行主編:陳卓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印度對美進出口領域。圖源:《今日印度》
《印度時報》《鑄幣報》7月6日、7日報道,在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暫停期”即將截止之際,印表示印美有望在48小時內敲定一項“迷你貿易協議”。據透露,該協議主要由印方提出,主要涉及印方關注的紡織品、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平均稅率為10%左右。作為回報,印方提出可對山核桃、藍莓等部分經濟作物農產品降低關稅。知情官員表示,“目前協議的命運掌握在特朗普總統手中”。然而,作為雙方的核心關切,如美對自印進口鋼鐵、汽車的關稅,以及印對自美進口糧食作物農產品、乳制品的關稅,雙方最終未能達成妥協。日前,印商工部長皮尤什·戈亞爾表示,貿易談判以國家“利益”為導向,政府不會受任何期限約束。7月4日,印還威脅將對部分美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分析指出,基于近期印方相關表態,此次“迷你協議”的內容應已是印對美談判“底線”,這意味著協議最終能否達成將完全取決于美方態度。此外,有消息稱,在“迷你協議”外,印美將在7月9日后啟動關于“全面雙邊貿易協定”的新一輪談判進程。
NEWS
7月6日,印度財政部長尼爾瑪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與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舉行會晤。圖源:X。
《印度時報》7月6日報道,印財政部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7月6日出席2025年金磚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分別同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Anton Siluanov)、巴西財政部長哈達德(Fernando Haddad)、印度尼西亞副財政部長迪萬多諾(Thomas Djiwandono)舉行雙邊會晤。西塔拉曼重申,印將持續致力于深化與金磚國家及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合作。中印方面,雙方就依托共同文明紐帶、擴大經濟影響、深化多領域合作等多議題交換意見,強調中印在推動包容性全球增長與創新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印俄方面,雙方重點探討雙邊金融合作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倡議(NDB)。西塔拉曼重申,印俄伙伴關系非常牢固,是“典范性的相互信任與理解”。印度-印尼方面,雙方圍繞金磚國家、統一支付接口(UPI)、RuPay信用卡、G20、金融等多領域議題深入交流。西塔拉曼重申,印愿主辦下屆印度-印尼經濟財金對話,持續推進印度-印尼伙伴關系持續發展。印度-巴西方面,兩國就雙邊合作、氣候融資,以及在聯合國、世貿組織、金磚國家與G20框架下的協調展開討論。西塔拉曼表示,印贊賞巴西在擔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期間的領導作用,支持巴西推動多極世界格局,愿同巴西一道加強南南合作,在印巴戰略伙伴關系基礎上推進多領域協作。此外,西塔拉曼還指出,全球南方國家應加強團結合作。其中,多邊開發銀行(MDBs)在提供技術支持、優惠融資、風險緩解工具方面具備關鍵作用。因此,印將繼續通過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平臺,推動面向全球南方的務實合作與包容性發展。
NEWS
圖源:《東北新聞》
《印度斯坦時報》 7 月 6 日報道,緬甸走私武器經曼尼普爾邦叛亂組織走私進入印度,或將成為全國性安全隱患。 6 月 24 日,曼尼普爾 邦 警方逮捕了 “ 聯合民族解放陣線 - 潘貝系 ” ( UNLF-Pambei ) 三名成員與一名小頭目 。警方指控該團伙從緬甸獲取武器,并借助注冊槍支經銷商和偽造的文書,將 槍械 通過印緬邊境走私至印 其他地區 。 據 官員透露,旁遮普邦已發現相關走私槍械,執法部門正在調查相關槍械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情況。 UNLF 是活躍于曼尼普爾邦的梅泰族分離主義武裝組織, 2020 年分裂為 潘貝、廓仁( Koireng ) 兩個主要派系。2023年,UNLF-潘貝派與曼尼普爾邦政府簽署停火協議,成為伊姆法爾谷地首個與政府達成和平承諾的梅泰族武裝組織。 然而,安全部門指控該組織 在簽署協議后 拖延履行如武器上繳、成員信息登記等義務。 有 官員 認為 ,UNLF-潘貝派可能只是將和平談判作為掩護,以此規避安全部門日益強化的打擊力度,因為有證據表明部分成員在簽署協議后繼續從事敲詐勒索等非法犯罪活動。
NEWS
圖源:statista.com
《印度時報》7月6日報道,印電子制造業面臨黃金化合物與稀土進口限制雙重打擊,恐致印本土生產線中斷、投資暫緩,電子產業本土化努力或阻礙重重。亞金氰化鉀等黃金化合物導電性卓越,是半導體、印刷電路板、連接器等高端電子元件制造的關鍵材料。然而,印外貿總局(DGFT)6月17日發布公告,將此類產品從“自由進口”類別調整為“限制進口”類別。當前,部分黃金化合物遭印海關扣留,印本土電子制造業生產線面臨嚴重的生產延誤風險。印手機與電子協會(ICEA)指出,這一政策突變或致印電子行業擴產計劃產生不確定性,阻礙進一步投資計劃。此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已危及印汽車家電、清潔能源、導彈技術等多領域發展,僅諾伊達和南印度的音頻電子領域就有超2.1萬個工作崗位面臨裁員風險。印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GTRI)指出,中國出口限制現已擴展至鎵、鍺、石墨和其他關鍵礦產,暴露印深層次戰略弱點。對此,GTRI敦促印政府迅速啟動逆向工程舉措,推動本土工業發展,以減少對華進口依賴。2024-25財年,印對華貿易逆差已增至1000億美元($100 billion)。其中,筆記本電腦、太陽能電池板、抗生素、鋰離子電池領域80%依賴自華進口。
NEWS
圖源:PwC.com
印《經濟時報》7月6日報道,普華永道印度公司發布《駕馭價值轉移》(Navigating the Value Shift)報告指出,通過突破傳統行業模式、滿足基礎民生與產業需求,印企有望在2035年前涉足9個增長領域,創造9.82萬億($9.82 trillion)美元的經濟價值。報告預測稱,印總增加值(GVA)將從2023年的3.39萬億美元($ 3.39 trillion)增長至2035年的9.82萬億美元(9.82 trillion),年復合增長率達9.27%。GVA是衡量經濟體商品服務產值的指標,經稅收和補貼調整后可用于估算GDP。此外,報告引入以“需求域”為核心的新框架,即圍繞人類基本需求領域(如居住、出行、醫療、建造、能源供應等)重構經濟價值,反映氣候變化、人口結構變革、技術顛覆背景下各領域聚合多產業并促進跨部門協作的綜合解決方案。其中,鑒于印政府高度重視印數字創新、自動化、先進制造,印制造業和工業生產總增加值(GVA)預計增長最快,或從2023年的9450億美元($945 billion)增至2035年的2.7萬億($2.7 trillion)美元。此外,受智能建筑、可持續材料、數據驅動管理工具影響,印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望實現由傳統向智能高效的快速轉型。普華永道印度主席指出,40%的印企過去五年至少拓展一個新行業業務,其中半數企業新業務貢獻近20%營收。然而,若要持續釋放價值,印企需采用突破行業局限的需求域視角來重構能力、開展生態協作并建立面向未來的商業模式,以成功實現印政府“2047年經濟規模達30萬億美元($30 trillion)”的經濟目標。
NEWS
圖源:PTI
印《經濟時報》《印度教徒報》7月5日、6日報道,比哈爾邦“選民名冊‘特別強化修訂’”(SIR)進程引發外界不滿,部分反對黨認為印人黨蓄意利用執政優勢地位侵犯公民基本權利。國大黨等反對黨的主要反對意見有二:一是數據統計時間過短。根據選舉委員會要求,選民應在7月25日前提交SIR驗證所需的11份相關文件。反對黨指出,截至7月5日,僅收到14.18%的反饋材料,這表明設定的時限過短,不可能按時完成相關工作;二是選舉委員會立場傾向印人黨。7月6日,比哈爾邦首席選舉官公開表示“即使沒有必要的證明文件也要填寫完整的選舉表格,否則選舉登記官有權根據當地調查或其他文件證據做出決定”。反對黨質疑稱,選舉委員會反常表態受到了來自印人黨的外部壓力和干涉。在外部反對壓力下,印度選舉委員會已允許適當延長SIR截止日期,但堅稱SIR“正在基層順利施行”。分析指出,印人黨長期以來在“公民權利”“公民身份”問題上的政治操弄,導致各政黨、社會群體在相關問題上缺乏對印人黨的政治信任,由此引發了本輪政治風波。然而,至少從目前的情況看,在《選舉法》、選舉委員會的支持與背書下,本輪政治風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上述矛盾,但不太可能引發新一輪政治動蕩。
NEWS
圖源:世界銀行
《印度快報》6月30日發表題為《印對華貿易戰略應建立在“管控式競爭”(managed rivalry)原則上》的評論文章認為,印需要管理其對中國的經濟關系,既要有效削弱對中國的依賴,也要避免關系破裂。印可以通過多元化伙伴關系、構建韌性供應鏈、降低對華依賴等手段,系統重構其經濟外交姿態等方式,在對華的選擇性合作與戰略對沖間尋求平衡。本文作者蘇米亞·鮑米克(Soumya Bhowmick)系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新經濟外交中心(CNED)研究員兼世界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組負責人。
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始終受到經濟上的必須與國家安全憂慮的撕扯。盡管中印兩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但戰略不對稱性導致的結構性扭曲日益凸顯。其一,印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24-25財年達992億美元。這說明,印經濟對中國存在結構性依賴,特別是在科技和制藥領域。其二,印依賴中方技術輸入。然而,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已經對來自中國的投資設置巨大限制。2024年,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僅占印全部FDI流入的0.37%。有聲音提議印放松對中國非敏感經濟部門的限制,如太陽能和電池,但當下的地緣政治氛圍阻撓了這類提議的落地。其三,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然而,巴被印視為直接安全威脅。
上述因素使印決策層面臨難題:如何在對中國的經濟交往中維護主權與安全?這種“經濟靠中國、安全防中國”的困境,促使印采取多元化策略。印正通過“中國+1”戰略重構經濟外交,主要包括多元化布局、產業政策、區域重組三個方面。
第一,印與可信伙伴構建深度商貿聯盟,進行多元化布局。印與美日東盟的互動均被納入“中國+1”體系。美國方面,美連續四年成為印最大貨物貿易伙伴(2024-25財年雙邊貿易額1318億美元,印方順差超410億美元。美印“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iCET)已啟動半導體、AI、太空等領域聯合項目。日本方面,兩國通過“供應鏈韌性倡議”(SCRI)支持印建設電子、電池、稀土加工中心,超八成日企計劃未來兩年擴大在印業務。東盟方面,盡管印與東盟雙邊貨物貿易額已穩定在1100億美元規模,雙方仍同意加速修訂《東盟-印度貨物貿易協定》,著力削減非關稅壁壘并開放服務市場。與此同時,印與東盟國家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也將印嵌入區域內“中國+1”的生產網絡內,如印與新加坡的半導體生態會談、與印尼的防務制造合作。
第二,印通過產業政策重塑本土制造能力。國內方面,印“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已延伸至14個關鍵部門,吸引到187億美元投資。電子產業成為突出亮點,印度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國,國內銷售手機的99%實現本土生產。2024-25財年,智能手機出口額激增55%至241億美元,超越石油和鉆石成為印度最大單項出口商品,標志著印度向高附加值制造轉型邁出關鍵步伐。
第三,印通過構建替代性次區域機制促進地緣經濟合作。此前南亞最主要的區域性合作機制南盟已因印巴對峙陷入癱瘓。“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成為印推動繞開巴的次區域合作的重點,且其與印“東向政策”相契合。對印而言,BIMSTEC通過連接其東北各邦與東南亞經濟體,培育了繞開中國的區域基礎設施、貿易、物流走廊,有效強化了印外交多元化戰略。
印不斷調整的對華交往策略折射出“管控式競爭”的核心理念,在選擇性合作與戰略對沖間尋求平衡。面對中巴日益緊密的關系,印度并非選擇對華“脫鉤”,而是通過多元化伙伴關系、構建韌性供應鏈、降低對華依賴等手段,系統重構其經濟外交姿態。這標志著印度外交從被動反應轉向多層級的戰術,既有效管控對華競爭,又避免兩國關系破裂。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姜心宇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